第十章 十全老人的外交手腕(第4/6页)
乾隆很重视英国使团这次的来访,让各级官员准备好接待工作。乾隆之所以如此高兴是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英国使团来华的目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开放浙江等地的通商港口,保障英国人在华通商的权利。
其实,英国人在访华之前就大致透露了目的,但郭世勋却隐瞒了他们的意图。接到英国人信件后,看到他们以平等的语气对天朝说话,郭世勋知道这大事不好。但英国使者带来了六百箱礼物,这看上去很像是来朝贡的,一向喜欢好大喜功的乾隆对于朝贡的国家向来是来者不拒的。怎么办呢?只好圆滑一下,将英国人的信润色一下,马上就意义大变,哄得乾隆笑呵呵。
马戛尔尼出身于苏格兰贵族,是英王乔治三世的亲戚。他是一个非常精明强干的外交家,曾经担任英国驻俄国圣彼得堡公使、加勒比群岛总督、印度马德拉斯总督,他的副使斯当东也是一个才华突出的外交家。当他们得知乾隆对他们的来访很欢迎时,喜出望外。不仅如此,乾隆还破例允许他们从天津港口登陆,让马戛尔尼没想到的是,一路上他们受到了殷勤的招待,马戛尔尼等人本能地以为他们此行的目的可以顺利达到。他们完全没有料到是郭世勋从中做了手脚。
代表团到达北京时,乾隆正在避暑山庄举行八十三岁寿典。几天后,马戛尔尼带领七十多人前往避暑山庄觐见乾隆。乾隆这次接见英国使者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英使埃尼斯·安德逊在回忆录中说:“在伙食供应上,我们迄今是很少有理由提出异议的。关于这方面,我们所受的待遇不仅是优渥的,而且可以说慷慨到极点。”
伙食方面没问题,那其他方面肯定是有问题了。
东西方第一次正面接触可以说是一场完全的失败,两国之间的误解是如此之深,乾隆完全无法理解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当然,我们可以说是郭世勋出了问题,故意把英国使者来访说成是进贡朝觐。但我们又不能完全怪郭世勋,他也有自己的难处,乾隆是个什么样的皇帝郭世勋是很清楚的。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大多数官员都是极力粉饰,如果他们照实说话,很可能惹皇帝不开心。
第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就是礼节。乾隆本以为这些使者会对自己行三跪九叩大礼,没想到他们居然按照自己国家的礼仪,对乾隆行单膝下跪礼。根据清朝的规定,任何国家的使者觐见中国皇帝时,都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英国人头上又没有长角,自然不能例外。
马戛尔尼却认为,英国和中国是平等的国家,所以自己只能按照英国的礼仪朝见皇帝。乾隆对此非常生气,他说即使是英国国王亲自来了,也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
马戛尔尼最后被逼得没办法,这么跟乾隆解释:“一个国家使者的举止,不是他个人的行为,而是代表了他的国家。一个国家的君主不能把要求他们臣民的礼节用来要求外国使者,臣民对君主行礼表示屈服和顺从,而外国使者对君主行礼表示尊重和友谊。”
这些话对乾隆能管用吗?不用想我们也知道,根本不管用。没办法,马戛尔尼此行担负重任,不得不考虑妥协。后来,马戛尔尼表示要他磕头也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清廷必须也派出一个大臣跟着他一起向英王的画像磕头,而且必须把这事记下来,弄个备忘录。
马戛尔尼这番话是对钦差大臣徵瑞说的,这种狂妄悖逆的话徵瑞自然不敢禀告乾隆。他如果告诉乾隆,搞不好就会弄丢乌纱帽,没办法,只好能糊弄就糊弄。后来,英国使者到了避暑山庄后,和珅知道了他们不想磕头,便劝他们还是按照中国的规则办事。然而,马戛尔尼仍然坚持说如果让他磕头,必须满足附加条件。
乾隆知道马戛尔尼不想磕头的事情后,极为生气,下令降低对英国使团的接待规格,减少给他们的物资供应,并取消对他们的一切赏赐。准备等万寿节一过,就打发他们回家。
看到极有可能功败垂成,马戛尔尼只好做出妥协,我们至今不知道这种妥协到底是什么。没有任何资料证明马尔嘎尼行了三跪九叩大礼,但也不可能行的是英国礼节,很可能是某种折中礼仪,据说是九次单膝下跪。有没有双膝下跪我们就不知道了,根据管世铭写的一首诗,似乎是双膝下跪,他说英国使者本来是单膝下跪,见识到乾隆威严后,不由自主就双膝跪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