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家事更比国事烦(第10/13页)

但李光地这个人非常谨慎,他知道这事情事关大清国体,再说他本人并不赞同复立胤礽,所以始终没有把这事说出去。

看到李光地不配合自己,康熙只好自己动手了。康熙选择的地方是畅春园,他想在这里搞一次民意测验。作为一个皇帝,康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作为一个处处以明君标榜的皇帝,他不会粗暴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常常会表现出礼贤下士体察民意的姿态。

这一天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把大臣们召到畅春园开会。大臣们从康熙选择的地点就感觉到了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例会,畅春园是前废太子读书的地方,当然是有含义的。

大臣们到齐后,康熙说道:“朕这段时间心力交瘁,主要是废掉太子后,无人为朕分担政务,所以才劳累啊!现在,各位从众阿哥里面推荐一个出来当太子,谁的得票最高,朕就让谁当太子。不过,大阿哥乖戾暴虐,不在入选之内。”

康熙还提醒大臣们,不要搞小团体,秘密串联,更不要互相打听,抱着从众的心理。在这次投票中,康熙剥夺了一个人的投票权,这人就是大学士马齐。康熙为何要禁止马齐投票呢?马齐是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家世显赫。马齐担任过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和议政大臣,是朝廷的重臣。康熙禁止他投票是因为马齐跟八阿哥胤禩的关系很好,是“八王党”的领袖。

作为一个很要面子的皇帝,康熙也拒绝承认自己是想要立胤礽。他对大臣们说:“上次朕召见二阿哥,有人猜测朕想重新立二阿哥,于是便献殷勤保奏二阿哥,如果你们这样想便错了。立储之事朕自有分寸,到时你们遵旨就行了,不必妄自揣测。跟二阿哥关系近的人不必高兴,跟二阿哥关系远的人也不必担心。”

对于康熙的这个举动,大臣们都非常困惑,不知道他想干嘛。除了在上古禅让制时代,从来没有听说过由大臣们推举国君的,当然,满族在入关前,还有大臣推举的模式,但是入关之后这个模式就取消了。

八阿哥胤禩的人缘是最好的,在当时众阿哥中他最会玩关系。听说康熙搞什么选举,他的支持者们纷纷活动,他们在手心写了一个八字,见人就把手心给人看,希望大家都投八阿哥的票。加上八阿哥人缘确实好,有这么卖力的宣传队伍,人气想不高都难。

结果很明显,八阿哥以绝对的优势击败其他皇子。得知这个结果时,康熙目瞪口呆,经过这么多事情,康熙已经是草木皆兵。他担心这个结果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不过康熙已经有言在先,强忍着怒火说:“立储之事关系国本,你们要用心点,八阿哥从来没有处理政务的经验,新近又获罪,再者其母身份低微,希望你们能再想想。”

大臣一听,明白了一个道理:皇帝说话是不算数的,在皇帝的统治下,任何看似民主的东西都只是形式。这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作为官僚集团的首领康熙并不需要用说话算数来体现自己的英明。

康熙当时还有一种嫉妒的心理,八阿哥年纪小,没什么威望和军功,居然能够赢得这么高的支持率。如果让他当了太子,搞不好自己都变成冷门了。我是皇帝啊,我想立谁就立谁。

后来,康熙又召见了王公大臣,再三强调说自己最近老梦到孝庄太后和孝诚仁皇后(胤礽的母亲),梦中,这两个女人都是一脸的不高兴,显然都对胤礽被废表示不满。康熙又说,二阿哥上次中邪,迷失本性,现在已经痊愈了。

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他再次宣布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虽然搞过一次民主实验,但这个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民主的形式实现自己的目的,一旦目的失败,康熙马上转向独断。事后,康熙对李光地挺生气的,在畅春园的时候,李光地并没有站起来号召大家选胤礽。

李光地是个聪明人,回答说:“立储之事,关系重大,只应该由皇上一人乾坤独断,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怎么能做决定呢?”

康熙也没有怪罪李光地,反而交给他一个光荣的任务,让他主持太子复立的工作,并好好教导胤礽。李光地尽自己的职责对胤礽说:“勤思学道,笃志正学,天聪益开,天性益厚,此乃为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