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康熙来了(第6/10页)
多尔衮把本该属于镶黄旗的好地段给了自己的正白旗,把不怎么好的地段给了镶黄旗。当时,引起了镶黄旗很多人的不满。多尔衮掌权的时候,不满没用。多尔衮死后,镶黄旗的人又开始嚷嚷,要夺回自己的地段。在整个事件中,苏克萨哈一直默不作声。
鳌拜暗中指使本旗的人给户部写信,要求将黄白两旗的地方交换。在这件事上,索尼和遏必隆顺水推舟:鳌拜你放心干,我们支持你。当时户部尚书是大学士苏纳海,他阅读讼书后,上奏说:圈地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现在大家都已经安居乐业,在土地上生活了许多年,不应该让他们迁走。
苏纳海说的也有道理,关键的问题是他本人就是正白旗的人。在鳌拜看来,苏纳海这么做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鳌拜决定利用自己的权力,将苏纳海置于死地。
于是,鳌拜将自己换地的奏疏和苏纳海反对的奏疏一并让议政王、贝勒、大臣们商议。商议迟迟没有结果,鳌拜竟然擅自下命令,要求换地。听说要换地,旗人和汉民都人心惶惶,这件事惊动了孝庄。当然,孝庄也没有采取什么实际的行动,只是责骂四大辅臣。
鳌拜的命令下达下去一个多月,换地的事还没弄好。鳌拜不由担心苏纳海和苏克萨哈结党坑自己。鳌拜担心计划流产,决定先下手为强,他首先要剪除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这三人,在他看来,这三人是苏克萨哈的羽翼。
鳌拜以玩忽职守的罪名将这三人逮捕,交给刑部判罪。刑部断定这三人鞭一百,除了妻妾外,一切家产籍没。事情的整个过程是逃不过康熙的眼睛的,至少逃不过孝庄的眼睛。
也许是在孝庄的授意下,康熙召集四大辅臣,询问换地之事。鳌拜坚持应该重典惩治这三人,索尼和遏必隆唯唯诺诺,附和鳌拜。苏克萨哈心里很清楚,鳌拜这是打狗给主人看,真正的目的是压制正白旗,矛头直指自己。所以,苏克萨哈一言不发。康熙也是个明白人,知道鳌拜很想置三人于死地,始终没有答应鳌拜的要求。
鳌拜这时候也许是被权力冲昏了头脑,他竟然无视康熙的态度,以“迁延藐旨”“妄行具奏”的罪名将这三人处死。苏纳海正被关押在刑部,突然看到鳌拜派来两个卫士要绞死他,居然从容不迫地说:“我是大臣,本有礼仪,快取酒来。”豪饮一番后,苏纳海让家人在地上铺了一块布,脱衣躺在上面,自己用弓弦勒死自己。朱昌祚和王登联也被处以绞刑,不过他们都没有苏纳海死得这么爽快豪气,都是被处死的。
处死这三人后,换地之事办得八九不离十了,鳌拜松了一口气。他却不知道灭亡离他不远了。
智除鳌拜
在换地一事上,鳌拜做得太过分了,他绕过一切,独断专行。不要说其他那些大臣的态度他不在乎,就是孝庄的脸色他也不看看,至于康熙反对诛杀三大臣,他更是当作耳边风。
从这以后,鳌拜的气焰非常嚣张,俨然成了四大辅臣中执牛耳者。索尼年老体迈,看着鳌拜一天比一天跋扈,心里非常忧虑。索尼当然无意和鳌拜争权,只是这样下去,他感觉帝国危机重重。所以,在临死前他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
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康熙十四岁,索尼动员三辅臣和自己一起奏请康熙亲政。康熙以年龄尚幼为借口,让四大辅臣继续辅政。六月,索尼病逝,幸运的是索尼是四大辅臣中唯一一个善终的人。七月,康熙把索尼等人请求皇帝摄政的奏折给孝庄看,征询孝庄的意见。得到孝庄同意后,康熙决定择日亲政。
康熙亲政后并没有完全收回辅臣的权力,倒不是康熙不想收回,而是鳌拜不愿放弃手中权力,再三请求:“皇上您日理万机,有那么多事情要处理,微臣怎么能不为皇上分忧呢?”
鳌拜等人仍然以辅臣身份处理军国大事,只是定期要到乾清门向康熙汇报。康熙亲政就这么变成了夹生饭,康熙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
在康熙眼里,鳌拜就是个黑山老妖,自己的旨意大多无法执行,这个老妖完全按照他自己的意志行事,还公然宣称是圣旨。
苏克萨哈看到鳌拜的所作所为,知道机会来了,现在向鳌拜摊牌,就表明自己是支持新皇帝的。然而,苏克萨哈没料到,小皇帝后面有一个高人,政治投机并不能挽救他,相反,康熙可以利用他的死,除掉鳌拜,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