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逐鹿中原(第5/10页)
李自成率领大军向北京进逼的时候,崇祯本来是准备南迁的,连逃跑路线都确定了,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了,只等拔腿就逃了。
崇祯为何最后没有选择逃跑呢?
是这样的,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前的一个月,崇祯有一次召集群臣讨论南迁事宜。李邦华和李明睿都主张南迁,大家知道,崇祯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他即使心里想要南迁,也一定要大臣提出来,大家都觉得应该这么做,才会行动。
听了两个大臣的建议,崇祯又把眼睛转移到内阁首辅陈演身上,在此之前,崇祯曾经对陈演说过,南迁这个事还得先生表态啊!那意思很明显,即便是南迁,也要大家高高兴兴,都这么想才成。陈演如果点点头,也算是给皇上面子了。可惜,这个陈演城府太深了,他没有点头,也没有反对,只是沉默,令人难堪的沉默。
崇祯再三套他的话,希望他能赞成,可惜陈演不为所动。陈演到底在想啥,如果不了解官场那是很难知道他的心思的。有人总结做官的经验就是“多磕头,少说话”,陈演的想法大概也很类似,不赞成会得罪皇帝,搞不好还会亡国,到时后人就会把责任推到自己头上;赞成的话,大家也会骂自己这个首辅是个缩头乌龟,敌人来了就逃,跟南宋那帮没用的大臣有什么分别。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沉默,沉默无罪,开口有罪。
崇祯只好问他,你身为首辅,这么大的一个事儿你得拿主意啊?陈演是怎么回答的呢?陈演说,南迁一事是李邦华等人的主意,皇上圣明,一切全凭皇上定夺,此事微臣实在没有发言权。
听到这个回答,崇祯很愤怒,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感觉自己被鄙视了。陈演虽然没有直接鄙视他,但间接地鄙视了他。本来,提出南迁他就觉得脸上挂不住了,现在你陈演这种态度,分明是让他这个皇帝难堪。
就这么,也许只是为了一口气,崇祯决定放弃南迁。
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其实更多的时候不应该为一口气冲动。崇祯这辈子就是太意气用事,导致了那么多的失败,如果他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忍气吞声,大明江山或许不会亡在他的手中。
在这朝堂之上,崇祯说出了一句气话:“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死就死吧,有啥大不了,我是皇帝,活该为国家殉葬。
大家一听这话,知道皇上较真了,大学士蒋得璟提出一个权宜之计,建议让太子在京城监国,皇上带着文武大臣南迁。
可惜,崇祯一口回绝,由此可见,崇祯的脾气确实非常犟。
到李自成进京后,我们终于明白为何陈演当初沉默了,他和成国公朱纯臣带着文武百官跪迎李自成。在欢迎新君的工作上,陈演表现得非常积极,尽管如此,也没有收到预料中的效果,陈演很快就发现自己是在用热脸贴李自成和刘宗敏的冷屁股。
陈演这个人虽然在崇祯面前一副深沉模样,实际上在背后尽干些欺上瞒下的勾当。投降李自成后,他发现自己非但没有受到优待,反而备受侮辱和欺凌,刘宗敏的夹棍还没上来,他就乖乖地献出四万两银子。够大方吧,之前崇祯让他捐款打仗的时候,他一再说自己清廉,毫无余钱。花钱未必能买回命,李自成出征山海关之前担心后方这些明朝元老们作乱,决定将这些人斩首。陈演一听,吓得尿裤子,立即表示如果李自成能够网开一面,他可以献出自己所有的钱助饷。
尽管陈演付出了所有,最终还是难逃一死,相信他死的时候应该很怀念崇祯吧!
历史的关口
刘宗敏,陕西蓝田人,跟李自成是老乡。刘宗敏是打铁出身,身材非常魁梧,打仗从来不怕死。在李自成成功的路上,刘宗敏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李自成在潼关被围的时候,刘宗敏可以说是一直在李自成身边,跟他突围而去。
所以,李自成对刘宗敏非常器重,把他看成是好兄弟,两人之间更像是兄弟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刘宗敏掌握着大顺军最精锐的部队,在军队中很有号召力,虽然他没什么文化,说话直来直去,但是在军队中他稳坐第二把交椅。
进京后,催饷的事情就落到刘宗敏头上。事实证明,刘宗敏的办事效率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他根本不讲任何道理,上来之后直接就大刑伺候。不拿钱就让你体会生不如死的感觉,比如他摧残大学士魏藻德就是一个极好的反人道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