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极 第九章 结 局(第4/6页)

听到这个消息,皇太极快崩溃了,他知道如果宸妃不是病得特别厉害,宫中不会派人到战火纷飞的前线来报告。皇太极忧心忡忡,立即决定返京。为了快点儿回到宸妃身边,据说皇太极日夜奔驰,累死了六匹马。

尽管如此,他还是没能见到宸妃最后一面。听到宸妃去世的消息,皇太极大悲:“老天啊,你一直眷顾大清,却为什么不让朕与这辈子最爱的女人当面诀别!”

回到盛京后,皇太极径直奔向关雎宫,伏在宸妃的尸体上痛哭。皇太极虽然是一个政治动物,但是他对宸妃的爱情是真实的。政治家作秀,有时是必须的,但他不可能也不会在所有方面都没有真性情。

皇太极亲自为宸妃操办丧事,葬礼之后,皇太极没有进清宁宫居住,而是在宫中搭起一个临时帐篷,思念宸妃海兰珠,她也许是皇太极这辈子唯一爱过的女人。

宸妃离世之后,皇太极感觉自己身体和心灵都衰老了不少。一次,祭拜宸妃的时候,皇太极感慨地说:“山太险峻了就会倒下,树木太高容易折断,年纪大了就会衰弱,这是老天给我的忧虑。”

1643年农历八月九日,皇太极像平常一样办公,晚上端坐在清宁宫的暖炕上,无疾而终。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人把皇太极之死演绎成一个香艳的谋杀案呢?

后世野史说多尔衮和庄妃密谋杀了皇太极,金庸在《碧血剑》里更是借袁承志的眼睛把这一幕展现得活灵活现。袁承志本来是准备刺杀皇太极的,跟着皇太极来到庄妃的寝宫,皇太极发现庄妃正和多尔衮偷情。多尔衮来不及逃跑,竟把皇太极刺死了。

世人有这种猜测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当年皇太极逼死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夺取了最高领导权。但这种怀疑是没有根据的,作为文学的一种想象值得鼓励,但不能当成真实的历史来看。

史书说皇太极无疾而终显然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说法,大家知道皇太极晚年有一个老毛病——经常流鼻血。流鼻血本不是个大事,但皇太极特别严重,据说有一次鼻血连续六天不止。引起流鼻血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体内火气过旺,也有可能是肾虚,还有可能是高血压。这几种可能在皇太极身上都有可能出现,现在没法给皇太极体检,所以具体原因我们不知道,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皇太极有病,并非像史书说的那样无疾而终。

这一点在史料中也是有记载的,史料中经常出现什么“圣躬违和”“圣躬不豫”等字样。1642年农历十月二十日,“圣躬违和,肆大赦。凡重辟及械系人犯,俱令集大清门外,悉予宽释。”

可见,皇太极不仅有病,而且病得相当严重,以至于用天下大赦的方式向上天祈求健康。当然,他的病可能跟宸妃去世受到的打击有关。皇太极的病严重到什么地步呢?严重到他不得不交出权力,让其他人处理国家大事,尽管他贪恋权力,迷恋治国,可惜实在力不从心了。

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四月初六,皇太极派人去朝鲜索要一种名为竹沥的药材,并要求朝鲜选派名医前来为自己会诊。根据《李朝中宗实录》的记载,皇太极患的病叫风眩之病。据说唐高宗李治患的就是这种病,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在当时是治不好的。这种病究竟是怎么引起的,现在我们也不太清楚,通俗的理解就是阴阳失调。

风眩又有一种说法叫风痰。从崇德七年(1642年)开始,皇太极的压力越来越大,明清之间的战争处于白热化时期,皇太极诸事繁多,常常是通宵达旦地工作,加上丧失爱妃,难免痰火上升而头晕目眩,病情加重。竹沥是竹子的汁液,入药后可以祛痰。这么看来,皇太极很可能是病死的,而且是死于“痰疾”。

那么官方史书为何说皇太极无疾而终呢?那是因为皇太极从最后一年四月份开始,疾病似乎有所好转,在人们眼里皇太极身体逐渐康复,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假象。

接班人之争

皇太极就这么突然离世了,难为了那些活着的人。

清国的权力出现了一个真空,这个真空将由谁来填补呢?皇太极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连只言片语都没有。

清国前途未卜,当时有三个人最有可能继承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