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极 第八章 明朝的失败(第5/8页)
袁崇焕真是太牛了,虽然死去多年,但关宁防线依旧很猛,对皇太极有很强的威慑力。皇太极派兵攻了好几次,但都没有什么结果。皇太极决定动用所有的兵力攻城,并且上百门大炮对着锦州狂轰。
祖大寿站在城头,脸色冷峻,锦州城纹丝不动。皇太极快崩溃了,只好停下攻击,继续围城。
被围三个月后,祖大寿向明廷发出求援书,不过祖大寿的求援书写得非常有个性:“敌军把锦州团团包围,我们援兵来了之后,千万不要轻易冒进,不要担心我,我还撑得住,半年绝对没问题。”
崇祯收到祖大寿的求援信,立即召开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应该去救援,那么派谁去呢?
这时,卢象升和杨嗣昌都英勇牺牲了,剩下的人才中唯一靠谱的就是洪承畴了。
洪承畴是一个比较猛的人,打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人是没得说的。崇祯十三年(1640年)六月十一日,洪承畴带着四万步兵,奔赴杏山城,在杏山城城外驻扎。多尔衮率军前来阻拦,双方发生激战,多尔衮虽然没有打退洪承畴,但是也让洪承畴没法前进。
明朝先后派出五拨援兵,不但没有解锦州之围,反而损兵折将。崇祯十四年(1641年),崇祯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指挥八大总兵,十三万兵马,再次解救锦州之围。
在锦州城里有一部分是蒙古的守军,皇太极决定诱降这支蒙古部队。蒙古军本来就是雇佣军,谁给的钱多就跟谁。就在蒙古军队偷偷出城的时候,祖大寿突然带兵杀了出来,和准备出逃的蒙古兵在城门口激战起来。清军反应也很快,听到激战声,第一时间赶过来营救,明军不敌,败入城内。
清军趁这个机会突破,占领了锦州外城。原本帮助明朝的蒙古贝勒诺木齐率众归降,皇太极给予了归降者极好的待遇。
突破锦州外城后,皇太极将锦州城团团围住。明朝多次派援军解救锦州,清军玩的是围点打援,来多少打多少。
洪承畴带着明朝十三万精兵来了之后,就在和清军不远的地方驻扎。每天按时吃饭睡觉,就是不跟清军开打。皇太极是个非常保守的人,看到洪承畴这次率领大军,那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所以也不打。
洪承畴不打的逻辑非常简单,清军的战斗力很强,如果跟他们硬碰硬,估计很难讨到好处。双方就这么僵持着,对峙了一年。
到了六月底,洪承畴突然率领大军偷袭多尔衮的那支清军。相安无事了一年,多尔衮完全没料到洪承畴会来这么一手,被打得稀里哗啦。这个消息传来,敏感的皇太极意识到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即将开始,于是调集了所有的军队前往松山。
为了确保清军能更多一些胜算,皇太极决定亲自指挥这场战役。此时,皇太极的健康已经出现了问题,鼻血流个不停。皇太极带病急行军,用了六天的时间到达松山。
清军的总兵力大概在十二万,明军的总兵力是十三万,从人数上说双方实力相当,明军稍占优势。但是将领方面,明军就明显不如清军,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岳托等人个个骁勇善战;明军方面,除了宁远总兵吴三桂比较能打外,其他人都不太行,而且吴三桂也是出身于逃跑世家。
这一仗,如果洪承畴不出奇招,是必输无疑的。洪承畴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洪承畴有什么高招呢?
洪承畴觉得野战行不通,就必须寻求地利,所以命令军队抢占乳峰山,乳峰山是个制高点,在这上面固守的话,等于是多了座城池。就在洪承畴准备实施计划的时候,手下一个武官提醒他:“占据高地固然有利,但是我军粮草匮乏,清军一旦抄了我们的后路,截了我们粮道怎么办?”
也不知洪承畴是啥状态,他不仅没有听进那人的言论,反而斥责他:“我出来混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旮旯待着呢,需要你提醒我?”
很多人认为松山之战洪承畴失败就失败在没有听进这个人的建议,一世英名的洪承畴糊涂一时。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洪承畴是个军事家,这点是不需怀疑的。面对皇太极的大军,他很清楚,固守远比进攻要好得多。然而,更糟糕的是,后来洪承畴进攻的时候居然只带了三天的干粮,让人想不通他到底要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