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极 第三章 高手过招(第4/6页)

皇太极真是好脾气,你们这些汉人真难缠,好,我就再给你们一次机会。皇太极又派出了两个使臣,使臣来到城下的时候,明军还是不开门。所谓款待就是让他们在烈日下暴晒,这两个使臣还挺敬业的,居然赖在城楼下不走,也不担心被明军射死。

赵率教终于来到城楼上,对两个使臣说:“你们还是退兵吧,退兵的话我们大明可以给你们一笔辛苦费。”

皇太极几乎要崩溃了,再也顾不得大汗的身份,破口大骂,这帮混蛋、流氓……

就在这时,突然又有使者走了进来,对皇太极说:“谈不是不可以的,你要谈我们怎么会不谈呢?就算你不谈我们也要谈啊,不过呢,城楼上地方小,空气流通不畅,所以不能在城里谈。在城外谈多好啊,空气新鲜,青草幽香。”

皇太极看这些人耍流氓,也决定流氓一下,他写了一封信:“你们这些人老是躲在城里,这不是英雄好汉的行为。是好汉的就出来真刀实枪地打,你们要是怕的话,你们可以出一千人,我呢就出十个人,我们十个打你们一千个,如果我们输了,我就退兵。如果你们输了,你们就把城内所有的财物都给我。”

皇太极这招就是耍流氓了,他希望用这种下三滥的招术把明军引出来。不过,他也太小看了泱泱大国的文化,这些发明的专利权肯定是属于大汉民族的,用这招来忽悠未免有点儿班门弄斧的感觉。

这封信送进城后,石沉大海,就像很多文学青年投的稿子一样。皇太极当时有一种受伤的感觉,你要是不接受的话,至少也得给我写一封退稿信啊!你们到底玩弄着什么把戏啊?皇太极不懂,皇太极不理解,忽然觉得自己对汉文化的了解还很肤浅。

是的,有时间还得恶补恶补,不过这节骨眼上肯定是没时间了。

其实,赵率教也不是成心忽悠皇太极,没办法,人家打上门来了。为了保家卫国,忽悠忽悠敌人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就在赵率教忽悠皇太极的时候,袁崇焕已经在调动兵马支援,他调的是满桂,人马只有一万。

不过千万别小看这一万人马,这一万人马是辽东最为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这支部队主要是由辽人组成,武器装备那是没话说,就连马匹也是最精良的。

满桂本来是想解围的,没想到半路上碰到了莽古尔泰的巡逻兵。双方一阵厮杀后,彼此都在心里感慨:“这厮不好惹,还是回家吧!”

满桂的表现让袁崇焕很失望,但也不能责怪他,毕竟人家才那么点儿人。袁崇焕决定使出一个新招,他秘密派人送一封信给锦州城,没想到这封信被皇太极给截住了。皇太极一看大惊失色,只见信上写着:赵率教同志,你不用担心,锦州被围,领导是清楚的;你就好好在那儿守,领导已经调集各路援军在宁远集结,蒙古援军也即将赶到,至少有七万人马;你就放心地守城,援军来了后,大家里应外合,一举歼灭贼军。

皇太极又被袁崇焕忽悠了,袁崇焕很聪明,辽东的人马大家都知道有多少,所以忽悠说领导从其他地方调集援军,还有蒙古军。水平确实相当高。

皇太极为防被围,将一部分军队撤除包围,在城外驻防。皇太极这人肯定让人非常烦,他攻又攻不下来,还不断地让人射箭劝降。这时,赵率教已经烦不胜烦,若干天后,皇太极没发现任何援兵。又决定攻城,可惜就是攻不下来,除了给自己的国家制造一些寡妇外,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到了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已经对自己失望到极点,板着脸下了一道众望所归的命令:“撤退。”

所谓撤退就是饶过骨头去找肥肉,在皇太极的眼里,宁远是一块肥肉。让人不解的是,你皇太极连锦州都拿不下来,怎么能拿得下宁远呢?坐镇宁远的正是袁崇焕本人啊!

皇太极可能也来不及想那么多了,总之,如果就这么回去,实在太丢人。

硬碰硬

皇太极可能真的是被明军整得失去理智了,否则不会作出这么没有水准的决策。

他留下极少的人马监视锦州,自己率领大部队向宁远扑去。我们且不说赵率教一旦出城,明军前后夹击,就说这宁远城明显比锦州要坚固,力量也更强大。软骨头都啃不下来,怎么去啃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