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作用(第2/5页)

一百多年后,虽然亚圣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288但也只是圈子内这样认为。可以想象的是,在诸侯们满脑子攻城略地或总在提防别人的虎视眈眈的战国时期,没有诸侯肯信“仁义礼智信”这一套,所以儒家学说仍然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289,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孔子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接下来的秦朝,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孔子更不会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真正改变孔子地位的是以“面谀”(当面奉承)著称的叔孙通。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被拥立为皇帝。朝堂之上,那些开国之臣表现得跟战场上一样粗鲁,饮酒争论、醉后喧哗,甚至敢砍宫殿的柱子290。刘邦对这种情况渐渐感到不满,这时叔孙通出现了,向刘邦建议制订宫廷礼仪,得到同意后,叔孙通到鲁国故地征召了三十名儒生到长安,协助制订及演习宫廷礼仪。一个多月后,叔孙通邀请汉高祖观礼,秩序井然。尊卑分明的朝会让刘邦大为感叹:“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291。于是叔孙通“乃拜为太常,赐金五百斤”292。从此,儒家思想开始在统治者那里改变“敬而不用”的处境。

公元前195年,刘邦经过鲁地(山东),以太牢(牛、羊、豕三牲全备)祭祀孔子,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并在鲁南宫召见了儒臣,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刘邦这次祭孔,大大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也为后世皇帝开创了祭孔的先河。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认为“《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为什么推崇《春秋》?就是因为里面的“大一统”观念,“《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293而这正是统一的大汉朝所需要的。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通过孔子地位的提高,巩固政权。孔子与政权,互惠互利,同生共赢的时代开始了。

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后来,孔庙逐渐演变成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西汉末,孔子后代被封为“褒成侯”,并且有封地来奉祀孔子。

唐代曾四次追封孔子:唐太宗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后改为“宣父”;唐高宗尊孔子为“太师”;武则天称其为“隆道公”;唐玄宗则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并且朝廷下诏要求郡县以上都要建文庙,创立儒教,春秋公祭。孔子开始享受人间香火。

宋朝是一个抑武重文的朝代,孔子的地位更是大大提升,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去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宋真宗赵恒亲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封孔子爹叔梁纥为“齐国公”;宋仁宗封孔子46代孙为“衍圣公”,世代享受特权,沿袭至民国,最后一位“衍圣公”孔德成2008年才去逝。

作为满夷的清朝统治者,对圣人更是异常推崇,掀起了空前绝后的尊孔高潮。康熙曾多次巡曲阜,拜孔庙。乾隆时春秋大祭,朝廷颁发统一祭文,规范祭祀时的规格,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孔府孔庙的面积,比前朝扩大了好几倍,且准其仿皇城故宫模样。孔府的官品,清朝最高。

进了庙之后的孔子,显然不再是一个人间典范,而需要神化。于是有人对孔子进行神化改造,如“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蹲龙”294等等。由此,孔子由人性世界的典范提升到神性世界的救世主。

走上神坛的孔子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被各国君主“敬而不用”?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导致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考虑的不是对内臣民的治理,而是对外势力的扩张或制衡,所以春秋时期在国际关系上实用主义的“术”是受到各国重视的。正因为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英雄是管子、苏秦、张仪、孙子等人,而不是“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孔子及其弟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