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志的阿Q(第3/4页)
等级是社会存在的正常状态,历史上不存在没有等级的社会。因财富、名望等个人品德和能力而产生的等级不会令人们产生强烈的反感,但是因外部制度规定而产生的等级却是所有下层等级所不能容忍的。因此,靠制度与规定塑造出来的等级也必须要通过制度的硬性规定和法律的惩罚去实现,在曾国藩搜集整理的“应斩罪多款”中,就有以下几种:
凡东王、北王、翼王及各王驾出,侯、丞相轿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凡东王驾出,如各官兵士回避不及,当跪於道旁,如敢对面行走者,斩首不留。
凡检点、指挥各官轿出,卑小之官兵士亦照路遇列王规矩,如不回避,或不跪道旁者,斩首不留。
凡朝会敬天父时,如有官员兵士喧嚣者,斩首不留。
凡辱骂官长者,斩首不留。
天王洪秀全为了维持自己崇高的形象,不仅要在民众中树立一种等级制,更需要在身边人中树立一种等级制,为此他为自己的后妃制定了许多奇怪的清规戒律。现抄录《天父诗》中三段170:
诗17、诗18
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
起眼看丈夫,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
躁气不纯静,五该打;讲话极大声,六该打;
有唤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喜欢,八该打;
眼左望右望,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
诗197
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点罪万千;
低头垂眼草虔对,为得丈夫敬倒天。
诗237
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
一个大胆看眼上,怠慢尔王怠慢天。
可能有宗教精神的洪秀全并不以世俗眼光来看等级制问题,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世俗的人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等级制问题:权力与享受是正相关的。因此,太平天国内部争权夺利现象自始而终。
在洪秀全把自己神化为上帝次子之后,杨秀清、萧朝贵也分别假托天父上帝与天兄耶稣附体传言,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巩固自己的权力。随着杨秀清“威风张扬,不知自忌”,最后发展到杖责天王,逼封万岁,洪、杨之间矛盾愈演愈烈,无法调和,终于爆发一场惨痛的天京内讧。石达开回京辅政后,因担心大权再次旁落,洪秀全封其胞兄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用以牵制翼王,并且有谋害之意。石达开不想做杨秀清第二,愤而离京出走,远征不归。两次分裂之后,洪秀全疑惧李秀成等后起之王尾大不掉,又大肆封王以分其权,太平天国后期竟封王上千个,而所有受封为王的,不论等级,不分有职无职,一朝受封,立即修王府,选美人,办仪仗,出门时前呼后拥,盈街塞巷。因为当时王爷太多,百姓们迎不胜迎,所以有“王爷遍地走,小民泪直流”的民谣流传。
大量产生的政府官员以及大量衍生的腐败现象,花掉的是大量的金钱。天京北王府典舆衙内当书手的张继庚,南京江宁本地人,本是南京守卫人员,南京失守后,“赴水不沉,旋陷贼中,为书算”,后来成为清朝的潜伏间谍。1853年9月在向清军统帅向荣投送的第一封情报中,讲到太平天国的库存金银情况时说:“伪圣库初破城时运存一千八百余万两,此时只有八百余万两。”两个月后投送的第六封情报又说:“伪圣库前九月禀报时尚存八百余万两,现只存百余万两不足,不知其用何以如是浪费?”171
弥补资金的短缺,必须是加大财政收入的力度,定都南京之后的太平军,随着“缴获”的大量减少,“打先锋”的范围逐渐扩大,“进贡”和“大捐”的方法逐渐强硬,份额不断增加。定都天京的第二年,洪秀全从“充军储而裕国课”的角度出发,“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开始加大征收田赋、工商业税、关税、卡税等各种税收,此后各种“附捐”项目日益增多,如田捐、火药捐、柴捐、店捐、股捐、月捐、日捐、房捐、局捐、灶捐、礼拜捐等各种捐费二三十种,导致“富户不堪其求,率皆规避”,而一般老百姓和农民大众,更是“被累不堪”,“无一不困矣”,由此而“激致民间不满”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