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欺负的晚清政府(第4/5页)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并扬言要炮轰北京城,捣毁清皇宫。奉命谈判的是28岁的恭亲王奕,因求和心切,请求沙俄驻华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出面调停。伊格那季耶夫乘机要挟,要求清政府必须在与英、法谈判时事先就谈判的全部内容征求他的意见,并同意他在此前就领土问题所提出的要求,奕慌忙表示接受。没过几天,伊格那季耶夫就坚持中俄谈判要对英、法保密,并向奕提交了一份中俄条约草案作为谈判的基础,逼迫清政府接受沙俄的苛刻条件。中方代表在谈判中受尽屈辱,任人宰割,对俄方的要求不敢提出异议。10月14日,奕被迫与伊格那季耶夫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新疆贸易除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外,增辟喀什噶尔一口;俄国商人可由恰克图照旧到京等等。

按照《中俄北京条约》的规定,自1862年(同治元年)8月起,清朝勘界大臣明谊与俄国全权代表巴布科夫、札哈罗夫等在塔尔巴哈台开始勘分中俄西界的谈判,多次谈判无果。1863年(同治二年)3月下旬起,沙俄西西伯利亚总督出动俄军,向中国西部境内纵深地带推进,直指塔尔巴哈台、科布多、斋桑淖尔、伊犁等战略要地。恭亲王奕认为:“该国如此强横,若不早为完结,诚恐酿成不可收拾之势。”于1863年(同治二年)9月上旬向沙俄驻华代办表示,准备接受俄方在塔尔巴哈台提出的“分界议单”(即“国界草案”),并提出以撤退入境俄军为交换条件。11月,明谊接到谕旨,随即照会西西伯利亚总督,要求俄方明年派员前来“商办换约”。俄方借口来照中有“商办”字样,表示拒绝。1864年(同治三年)5月,俄军乘新疆回民反清起义之机,继续入侵中国西部地区,并于六七月间强占伊犁西北的博罗胡吉尔卡伦,伊犁岌岌可危。8月11日,伊犁参赞大臣明绪迫于形势,致函西西伯利亚总督,“准照议单,约派使臣,速来换约”。俄方见签约时机成熟,表示同意。10月7日,签署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今斋桑泊)南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地面分在何国,其人丁即随地归为何国管辖。”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林则徐就曾大声疾呼,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96林大师算得真准,因为到1864年的时候,他都死了十四年了。

面对贫弱的中国,正在强盛中的日本也不会放弃分一杯羹的机会。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随着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岛国日本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日本天皇下诏,单方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

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但即使在战败的情况下,日本从台湾撤军时还是向中国勒索了白银50万两。

1879年3月,日本完全吞并琉球王国,宣布琉球为日本冲绳县。

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同清政府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这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总吨位27000多吨,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而日本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起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总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