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三(第2/3页)
黄歇是名义上的纵约长,但实际管事的还是庞暖。庞暖督导着五国军队,一行人迤逦向西而去。他们看见秦国地势确实险要:践华山以为城,因黄河以为池,可谓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到了秦国东大门函谷关这里,更是良将劲弩,坚墙亿丈。庞暖认为,错误地以函谷关作为突破口,是历次攻秦失败的原因所在。于是,他命令大军北上,从黄河摆渡,横越黄河向西进入陕西。果然这里秦军布置不多,五国联军兵锋一直冲到距离咸阳不远的蕞城(临潼)地区。但是蕞城的秦兵非常顽强,蕞城屹立不动。五国联军久攻不克,出现胶着状态。
庞暖于是绕过蕞城,直扑咸阳。咸阳形势紧张。相国吕不韦亲自担任统帅,指挥秦军进驻咸阳郊区的灞桥,迎击五国诸侯联军。受吕不韦节制,王翦、李信、桓龉等秦国新出道的本地将官,各自带领部属大军,合计约10万之众,布置在灞桥附近。灞桥地区,一时名将汇集。
秦国名将们,既然是名将,当然知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这个粗浅的道理。那么先击破五国联军中的谁呢?大家想了想,觉得来犯之敌当中,赵、魏、韩之卒,长期与秦人作战,不是好缠的,唯独楚国人这些年偏安东南,养尊处优,未习战争,是个软柿子。于是秦军决定集中火力,猛踢猛打楚国这个死穴。他们留下部分军队与赵、魏、韩三军对峙,抽出其他全部精兵,准备在某日夜间给予楚人以毁灭性打击。
楚军统帅正是糊涂蛋“春申君”黄歇,这位“战国四君子”之一呆在楚营里,正欣赏着楚国歌舞。楚国这些年打仗是不行了,就剩歌舞和小蛮腰了。外面忽然跑来了投诚的秦军将官——秦军李信军团中有一个运粮官,由于运粮误期,遭到斥责,索性跑到春申君黄歇这里来投诚了:“尊敬的黄司令,您别在这儿看节目了,秦军集合了所有精兵,今夜就要杀过来了,准备给您一个泰山压卵的毁灭性打击呢!”
黄歇及早得到情报,完全可以将计就计,赶紧通知友军,早作埋伏,像《三国演义》里面常用的那样,给秦军来个虚营以待,四面合围,保证大获全胜。但是这位“纵约长”却是选择了不作为,闻报之后惊慌失措,一声不言语,也不跟诸侯友军打招呼,竟然带领着楚军仓猝撤退,连夜回奔楚国,。这个庸愚无能的家伙,完全丢弃了纵约长的应有职责。
当夜,秦军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呢,他们悄悄地对楚军营实施大规模夜袭,冲进楚营,却发现楚国人早全跑光了,只剩一些耗子叽叽地围着锅里的剩饭掐架。王翦与众将面面相觑,竖起拇指称赞楚国人逃跑的本事国际一流。
随后,王翦约束秦兵撤出,汇同蒙骜、李信这些大将所各领的大军,直扑赵营——因为赵军是联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是联军主力。赵军统帅庞暖遭受秦军大规模兵力的突然猛袭,亲临营门,沉着应战,镇静指挥着赵军,独自与王翦、蒙骜、李信这些秦国名将过招。
双方一场生死搏战,血水淹盖了营前几百丈的土地,飘起了秦国惨白的月光。两军激战直到天明,赵兵巍然不动。黎明时刻,韩、魏、燕三国友军听说赵营遭到偷袭,被打得血流成河了,赶紧前来救援。秦国方面看看不能得逞,方才恋恋不舍地停止攻击。
经过这次激战,王翦等秦国将领,纷纷称赞赵军勇猛,而赵将庞暖更是“真将才也”:庞暖在此次夜袭之中,临危不惊,从容镇静,指挥有方。他和从前的赵将廉颇,以及后来的赵将李牧,堪称一时良将也。
庞暖收拾起残兵,召开阵前临时会议,发现到会的只有韩、魏、燕三国将领,而楚国人却一个也不来:纵约长黄歇先生,早已像黄鹤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众位将领深感痛惜,认为已经失去取胜的希望(大约深入敌人腹地,粮草也不济了)。于是大家议定,散伙算啦。
在一片凄凉的斜阳照耀下,五国大兵拖着一身疲惫,放弃了转变列国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未来等待他们的,是二十年后被秦人各个击破,国破家亡。
庞暖领着不逞之兵,一边憎恨着楚国人,一边又大骂齐国人。他痛恨齐国人置身战争之外,拒不参加联合行动。于是庞暖又在返国途中,东攻齐国,向齐国人泄愤,攻克了齐的饶安城。就像没得到奥运金牌的家伙,朝着赛场边卖汽水的踹了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