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之死十二(第2/4页)
副将“达子”收容齐国残兵败将,狼狈向国内退却。
乐毅战胜济西之后,其它诸侯联军都不欲随同深入齐境再战。因为,其中秦、韩两国,与齐远隔千里,没有接壤,得地难守。于是乐毅乃厚赏秦、韩军,遣其归国。赵国与齐有接壤,乐毅部署赵军进略河北省的齐赵交界之地。而魏国对齐国本土也没有兴趣,而是惦记着自己东邻的宋国,于是乐毅分遣魏军转向东南,略原宋属各地,并且防备楚对齐派出援军。
乐毅部署停当,自己率燕军,孤军渡过济水浮桥,向齐国内地进发,长驱直入,追击败兵。燕国大夫“剧辛”反对乐毅冒险,剧辛说:“齐大而燕小,依赖各国的协助打败齐军,已经是燕国的福气了。从燕国的长久利益考虑,应该赶快攻取齐燕边界地区,以扩展燕国领地。只求深入不占土地的作法,无损于齐,无益于燕,空使燕齐结下深怨,会后悔的。”
乐毅说:“齐泯王夸耀自己的武功,遇事不与群臣商议,政令暴虐,百姓怨恨(未必这么严重)。如今我们乘齐泯王初战大败之际,深度进攻,齐人必乱,可一举占领齐国。如果失掉战机,待齐泯王发觉自己的错误,改恤下抚民,那就不好对付了。”遂带领燕军,孤自深入,对齐人穷追不舍。
乐毅一直抵达山东中部,逼近临淄地区。齐国败将“达子”,退守临淄以西的壁垒——“秦周”,企图保守临淄。达子要求多发赏金以鼓励士气,齐泯王不肯(可能也是更年期症状使然),结果一战又是大败,达子战死。乐毅大兵直趋临淄城下。所谓乐毅“率天下之兵,大战一,小战再,顿齐国”,就是这回事情。大战一,就是济西大战,小战再,就是秦周之战。秦周之战,是乐毅率燕人独立作战,燕人也算是战力不俗的啊。燕国人可能由于地处北方而身体蛮悍,张飞每每大叫:“燕人张飞是也”,可能燕人是个光荣彪悍的词,可以借之吓唬敌人。
不过,在其它的史料上,乐毅的武功就没有这么显赫。首先乐毅没有参加诸侯联军从西边发起的“济西大战”,而是独自带着燕军从北方而来。苏秦为了配合北边乐毅的进攻,劝说齐泯王把主力调往西边的济水防范诸侯联军,遂使齐国北方出现空挡(其实在更早的时候,齐泯王攻宋,由于兵力不够,就已经征发北部民众,北方防守虚弱了)。接着,苏秦两次请令,带领齐兵北上抗燕,自然是出工不出力,故意被乐毅杀得两次大败,接连丧地,导引燕兵南下,直抵临淄。
两种说法不知谁是谁非,如果是后一种说法成立的话,乐毅不过是因人成事,白拣了苏秦的功劳。
不管是从西来,还是从北来,当燕军直抵临淄,兵临城下,城中已是一片慌乱,齐泯王等人,只想着逃跑了。苏秦登城一望,燕军的旗帜如林,戈矛耀眼生光,不由得心头阵阵高兴,多少年辛苦经营,在敌国的心脏里战斗,总算有了结果,报答了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为燕国复仇破齐,迎来了黎明。于是转身回到自己的府第,清理来往的密件,准备一火而焚之,然后溜之大吉。
正这时候,齐闵王犹如从梦中惊醒,意识到五年以来,深受了苏秦的欺骗,搞得自己国破兵残。苏秦口口声声说是担保燕人忠于齐国,如今燕人就在城下叫嚣呢!齐泯王当下就派兵包围了苏秦的住宅,进行严密搜查,许多来不及销毁的密件,正冒着青烟,人赃并获,还有什么说的。
齐闵王下令,对苏秦处以车裂(五车分尸)的酷刑。古今历史上罕有其匹的纵横大家、为了燕国利益矢志不渝、冒着生命危险长期奔走运筹的地下工作者、国第一名成功的著名王牌间谍、曾经佩“燕齐”两国相印、带“燕齐赵”三国武安君封号的孤胆英雄——苏秦,死在奏凯前夜,未能迎接胜利的明天。
苏秦同志死了。他从一个“穷巷掘门、桑户卷枢”的社会下层人物,赖刺股苦学而成名,凭着带剑封侯的豪情、世上少有的辩才,穿梭驰骋于三晋和燕齐之间,终于促成五国攻齐,弱齐强燕,出色地完成了自己间谍使命。可谓英豪起于贫寒,布衣多奇俊之士。
苏秦纵横外交,给我们留下印象很深的是他的往来信件。他运动诸侯王公,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全靠这些信了。苏秦的信,按照当时的习俗,是写在木板上的,叫做“牍”。这个牍是一尺或两尺见方的木板(所以尺牍就是书信的意思)。在这个木板上除了可以写信,还可以画军事地图。所以地图也叫版图,画在板上嘛!(细长的竹简就不行了,上边没法画地图——除非只画一条不拐弯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