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之死八(第2/3页)

“固然。赵国李兑指望着得到齐国攻宋后给他封邑,所以齐赵关系粘乎得很,好的很啊。”

“必须让齐国先谋赵,赵国人寒了心了,齐赵关系破裂,赵势必就跟着我们合纵攻齐了。”

苏秦称赞了孟尝君的阴谋诡计:能对自己的父母之邦齐国想出这样的坏主意,也算智胆超人了啊。于是苏秦写信对齐泯王进行了一番危言耸听的误导:“大王,现在天下之兵留在成皋,三晋攻秦之心动摇,虽然我一再给他们鼓励打气,但他们还是阴谋与秦讲和、结好呢!我劝您的当下之计,必须抢先与秦国讲和,挫败三晋的阴谋。讲和秦国以后,您还可以继续攻宋,三晋摄于齐秦结合的形式,也不敢干预您。岂不最好。”

齐泯王接信,果然十分恐惧。五国大兵滞留在成皋一带(成皋是豫西走廊的东口),客观上也起到了阻住了秦人东出的作用。齐泯王利用这个时机,正在努力伐宋。但是伐宋收效甚少。因为此时宋王偃将王位传给了太子,宋太子很得人心,能团结民众,共同对敌,因而防守坚固,使齐军无隙可乘。倘若现在三晋与秦人阴谋媾和,联手从后背摸上来,我这里岂不大窘。齐泯王在紧张之下,派武警把赵国王子在齐为人质的,武装包围起来,以防赵国对齐动手(这个人质,是交好两国互派的王子,以示双方诚意的),并且接受苏秦误导,打算跟秦人讲和。

怎么讲和呢,齐泯王考虑了两种方法,一是召回从前的秦国代理人——炮筒子“韩珉”,宣布齐秦结好;一是出访楚国,从楚国取好于秦国(因为楚国虽然一再遭受秦人欺凌,但基本上楚国长期沿用是是与秦人联姻结好的历史习惯,在诸侯眼中,是秦的阵营里的)。齐泯王于是入楚国约会楚顷襄王(死去的楚怀王的儿子),大约是让他递话,间接与秦人媾和。

齐泯王针对防范赵国的蠢蠢欲动,很快被赵国的李兑探知。李兑大怒,好你个齐国啊,本来说好结盟赵国,又想出尔反尔,现在要出卖我们赵国了。倘若你们齐秦结合,势必又作出拿夹在当缝中的我们赵国开刀的架势了!

于是,赵李兑与魏孟尝君的意见统一了,谋划着一致攻齐。不过李兑还在犹豫。李兑属下的大将“韩徐为”则一贯是“憎齐派”的,大肆叫嚣攻齐。燕昭王那里闻讯,当然大喜,在群臣一片攻齐报仇的叫嚣声中,急迫地加入了列国联合谋齐的计划中。韩国是赵魏的尾巴国,自然不敢自有主张,随赵魏行动。于是,成皋五国大兵,本来说是西攻秦国的,这时候经过孟尝君、苏秦的秘密策划,其中四国(赵魏韩燕)全都反水了,要调转枪口,向东攻齐了,当然也就更提不上攻秦的事了。苏秦等人的一条舌头,确实摇撼着天下的群兵啊,说“舌摇山岳”不算夸张。

在这风云突变的当口,齐国派来宋、侯两位使臣,传达齐泯王的信旨给魏国大梁城内的苏秦。目前苏秦大约是齐国的相国,齐泯王还不知道他谋齐的事情,而是紧张兮兮地跟他讨论军机:“寡人与苏子谋攻宋国,寡人靠的是背后的燕国和西北方向的赵国的支持。所以与燕赵结好。现在好像行事有变(当然啊,是孟尝君和苏子把形势弄‘变’的啊),燕昭王在朝廷上,跟群臣昼夜谋划攻齐呢,情况甚急!(看来,齐国派在燕国朝廷上也有间谍)。寡人不得不有所防备,准备攻宋到八月为止,得不到宋国土地,也八月从宋国撤兵。”

苏秦得到这一重要情报后,比较焦急,赶紧向燕昭王写信示警:“愿大王不要再在朝廷上闹着打齐国了。齐国已经被惊动,并有攻燕意向了。不过大王也不必担忧,齐国虽欲攻燕,但我认为它不敢,也不能。”苏秦还很担心一旦燕人冒然攻齐,自己在齐国也就要脑袋搬家了,于是信中末尾嘱咐说:“您虽然有深怨积怒于齐,请隐忍不发。即便要闹着打齐国,也不要为天下之首倡,而是应跟在赵魏后边,以便我行事。不然,您如果一先闹,我就要在齐国这里受罪了,掉脑袋了,不乐生矣(活不下去了!)”

苏秦这边刚把燕国的事情压下,三晋联手攻齐的事,又发生了变故。由于燕国走漏攻齐消息,齐泯王警觉,立刻缓攻宋国,以防备身后,并且极力拉拢赵国,以瓦解诸侯攻齐之谋。齐泯王派人向赵国李兑解释自己并无谋赵之意。齐泯王向李兑解释了自己通过楚国结秦的作法:“寡人之所以有跟秦国讲和的考虑,主要有以下原因:寡人之所以促成五国之兵攻秦,主要是为救护魏国着想(魏国前番遭受秦人伊阙之战,岌岌可危),可以魏人阻挠五国大兵西进,使他们迟滞在成皋一带,数月不动,寡人失望,这是一。魏国把大兵滞留于成皋不动,不但如此,还掉头向东,与寡人争攻宋国之地,这是二。寡人请魏人关闭通宋关口(即不许攻宋),但魏人不听,这是三。寡人听说魏人派出两个使节,暗中赴秦国讲和,这是四。寡人深恐魏人抛弃盟军,独与秦人苟且,并威胁盟军,所以寡人有讲和秦人的考虑。其实,攻秦,是寡人的一贯主张;讲和,是最迫不得已的下策。是魏人逼迫寡人与秦暂时缓和兵锋之交的。”(这里,齐泯王把讲和秦人的主要动机,从防范赵国,转嫁到防范魏国身上,目的是讨好赵人,修复齐赵关系,避免自己遭诸侯群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