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公三驾三(第2/2页)

许昌大会回来,晋悼公领了好些纪念品,六十乘防卫用战车,一百乘兵车,配备一百乘兵车用的全套甲胄(每乘兵车三件,三个战斗员所穿甲胄形制不同,甲是身上穿的,胄是头上戴的)。纪念品中还有两套编钟,三个歌星,乐舞演员十六人,这些都是郑国送的。音乐是郑国的土特产。虽然山西人征服了郑国,但“郑卫流行乐”却把山西征服了。文化借助军队的马蹄来传播,古今中外皆然。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周天子颁定的“雅乐”场面恢弘却卖不出票去,因为它以打击乐器为主,叮叮当当地,鼓、钟、磐之类,只有节奏没有旋律,唉声叹气。而郑国的丝竹之声,吹拉弹唱,呜呜咽咽,很有小资情调,其中最重要的是“竽”,就是东郭先生耍的那个东西。

但是守旧的人都反对“郑、卫新声”。晋国乐师师旷曾论述道:“靡靡之音、亡国之调,如今大行其道!媚俗,媚俗啊!音乐应该为什么人服务?应该为国君服务,先王雅乐才是正点,老百姓不听先王雅乐,国君就要跌价,您大权就要旁落啦!”师旷是古代的瞎子阿炳,故意把眼睛熏瞎,为了培养耳朵的灵性。他的预言是正确的,从晋悼公的下一代晋平公起,君权明显松动。这是后话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