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之夏一(第2/3页)

夏、商、周、秦的四位先人,坐在“治黄办公室”里,大禹首先发言:“黄河横流,泛滥天下,威胁民生,已经九年了。我看见龙蛇跑进了人们的房子,人们则跑进了龙蛇的肚子。运气好的人爬上树去躲,身手更敏捷的去了石窟。庄稼彻底泡汤,人民衣食窘迫。但我发现所谓‘浸山灭陵,浩浩滔天’的洪水,其实比我爹那时候已经平和多了,剩下的都是积水了。现在当务之急是接受我爹的教训,放弃堵塞,改用疏导。怎么疏导呢?我的四字方针是‘高高下下’,把高的地方加得更高,把低下的地方凿得更低,从而作成排水沟,遍布各地,使洪水和积水一刻不停地排泄到大海。”

现任农业部长后稷(大周朝先人)说:“我建议,排干后的沼泽洼地,上面可以种植庄稼,变水害为水利,组织受灾区生产自救。我作为农业部长,可以教他们播植百谷,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同时,还得拨出救济粮,救济灾民,别让人老在树上没吃的了。有余粮的地方都要跑到,勒令他们把余粮调济到缺粮的地方。”

“对。我补充强调一下,”大禹说,“现在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有余粮的部族必须配合全面整体治水计划。任何部门、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倘若各自为政,扰乱治水计划,一经发现,我必将用强制手段干预。同志们呐,治水必须全面规划,打破地域局限,以邻为壑的做法是再也不允许了。必要的话我们要动用军队来说服那些不听指挥的部族。我们应当趁着治水,把军权、政权充分抓到手里,调动运用起来。”大禹发现自己说漏了嘴,赶紧打住。

“伯益,你知道南方有一种稻子吗,”农业部长后稷接着说,“它就爱在水田里长,你把他引进到中原,我们排完洪水,就在低洼湿地上种稻子。”

伯益是秦朝先人,现任林业畜牧部长,对后稷的提议表示赞同,并自告奋勇抓他的老本行:“我另外打算放火烧山,把树木全部干掉,野草烧个精光,吓走猛虎野兽,让人们去山坡上居住,这样就避开洪水了。

“这个主意虽好,但是吃水有问题,人们几千年来不住山坡,而宁可居住在饱受洪水侵袭的河边,就是为了生活取水方便啊。”鸟蛋之子“子契”(文教部长,商朝先人)插嘴说。

“所以我准备大力推广挖井取水技术,”伯益说,“如果凿井取水技术推广的好,就可以远离江河居住,躲避洪水之苦,根本躲避了洪水的直接危害。”

大禹对这个主意击掌称赞:“那我就宣布计划,伯益、子契,你们两个的祖上都吃过鸟蛋,估计脑袋灵光,算术好,你俩跟我勘测地形,分析河道路线,看在哪里合适挖排水沟,制定疏导方案。后稷是种地英雄,自然去各地征集粮食,赈济灾民,传授他们稼穑技术,开挖泥地,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南方的稻种也要引进到北方来。伯益同时还要到各地凿井,希望你能成为凿井英雄。”

“那大哥您就是治水英雄了!”众人眼中燃烧起希望。

大禹领导F4,开始了中国古史上轰轰烈烈的治水运动。他们战天斗地,冒着流星雨,风再大也不怎么样,只肯为你而勇敢,让老百姓都看见幸福的所在。F4跑遍高山河谷,寻找黄河经常漫溢的地点,行山表木(勘测),规划合理的泄水路线,疏通这一路线上的沟谷河道,把洪水、积水统统排走。以后再闹厄尔尼诺现象,黄河发疯所溢出的洪水可以自动通过这套排水体系泄入大海。

二十岁的大禹在他的治水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三年,从华北到江南,无处不留下他施工队的足迹。他以身作则,亲临一线,冲锋在前,享受在后,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翻山越岭,涉沼渡河,手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趾甲盖全部磨掉,因为跋涉泥浆,小腿也被磨得精光,不带一根寒毛,大腿更枯瘦得没有一斤肥肉。而且大禹吃的穿的都是民工水平,吃饭的时候经常吃到一半就吐出来跑出去干活;洗澡刚到一半,又握着湿头发冲出去指导调度。鲁迅说,中国历史上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大约就是大禹。大禹亲自拿着挖土的双齿铲(耜)和装土的筐,辛勤劳动,风里来、雨里去。那时的主要工具都是石器,挥动起来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