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央采取的措施(第2/2页)
第四,调动中央军监视不稳的地方部队。1942年以前,政府大致上是将中央嫡系部队集中置于日军的正面,以备随时作战。但在1941年之后,嫡系部队渐分散至全国各省,同时中央又设法将具有地方色彩的部队调离本省,派驻至较远省份,使其失去乡土的奥援。如此一来,中央与地方部队的防区分配,乃成为犬牙交错的形势。在日军降低其攻击性的前提下,此种部署方式使得中央能够有效地监视不稳的地方军系部队,使其对政府不敢存叛逆之心。战时政府深为各方非议之封锁中共地区的措施,即为此一政策较为特殊的一个例子。当时中央确曾调派嫡系部队围驻中共边区,但数量不如外传之众,且其监视的目标除中共外,尚包括陕、甘、青数省的地方军队。[15]在胡宗南的部队中,流行有“东御日寇,北制‘共匪’,西防苏俄,内服四马”四句口号,即为明证。[16]1938年12月,第二百师扩编为第十一军,徐庭瑶任军长,杜聿明任副军长,从湖南湘潭移驻广西全州。不久,番号又改为第五军,徐升任集团军总司令,杜升任军长。该军成立于抗战初期,为全国唯一的机械化部队,[17]之所以驻于全州,一方面固然是作为第三、四、七、九战区的总预备队,但是另一方面也有监视广西的作用。[18]又如1939年2月1日,军事委员会将原重庆行营撤销,另于成都、西昌设委员长行辕,分派贺国光、张笃伦为主任,目的即在控制西康及云南。[19]此外,第一战区的卫立煌,也负有监视阎锡山的任务。[20]
第五,利用新编和混编的方式推动部队的中央化。一方面,成立新的部队,自1937年抗战开始时,国军部队总额仅有49个军、177个师,经逐年的扩张,至1944年底止,已增至124个军、354个师,[21]将效忠中央的部队优先填入,或将几种不同来源的地方部队,编组成一新的部队;另一方面,利用机会打破地方部队既有的建制,进行混编——即将地方部队打散,分别编入不同的中央部队,[22]使其无法相互照应。例如1941年1月中条山战役前,军统系统的康泽即曾以第四集团军的孙蔚如部有倾共嫌疑,建议军令部将该部队“调长江以南分割使用,积极改造”。[23]抗战期间,除阎锡山的晋军外,其余的地方部队均被分割使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