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退役抚恤(第7/12页)

[93]例如:1945年陆军第十四军仅实施一部分的幕僚与队职互调。参阅《陆军第十四军三十四年度工作报告书》,第295页。

[94]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第392页。

[95]何应钦:《军政十五年》,第36页。

[96]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军事处编《军事委员会三十年度最高幕僚会议》,第36页。

[97]何应钦:《建国之基本问题》,何应钦将军讲词选辑编辑委员会编《何应钦将军讲词选辑》,第129页。

[98]沈怀玉:《军职制度》,“国史馆”“中华民国”史公职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公职志(初稿)》,第440页。

[99]一项资料显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及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二单位,由于情形特殊,经军委会铨叙厅核准,得不实施定期任职,参阅《军事委员会铨叙厅第九十八次厅务会议纪录》(油印本),1945,第3页,档号773/2084,军令部档案。

[100]何应钦:《军政十五年》,第35页。

[101]王青亭:《半生戎马记(六)》,《山东文献》第13卷第3期,1987年12月,第124页。

[102]沈怀玉:《军职制度》,“国史馆”“中华民国”史公职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公职志(初稿)》,第440页。

[103]林蔚:《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度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工作计划》(油印本),1944,第10页,档号761/333,军政部档案。

[104]沈怀玉:《军职制度》,“国史馆”“中华民国”史公职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公职志(初稿)》,第440页。

[105]《陆军第十四军三十四年度工作报告书》,第295页。

[106]《该部陆海空军武官联席会议规则和任职规则、人事管理会议出席名单、陆大学员招考规定》,档号769/2211,军令部档案;《军事委员会最高幕僚会议第十四次会议纪录》(油印本),1940年5月8日,第4页,档号769/110,军令部档案。

[107]于豪章:《于豪章将军访问纪录》(稿本),第3章第3页,藏于“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108]张拓芜:《代马输卒手记》,第82页。

[109]张拓芜:《代马输卒手记》,第40页。

[110]冯玉祥:《蒋冯书简》,第71页;冯玉祥:《冯玉祥回忆录》,第106页;尹昔英:《张点验官对本团官兵训话》,《宪兵杂志》第1卷第3期,1948年8月,第57页。

[111]《防止逃兵办法》,侯坤宏编《役政史料》下册,台北:“国史馆”,1990,第415页;黄仁宇:《阙汉骞和他的部下》,第142页。

[112]张拓芜:《代马输卒手记》,第82页。

[113]张拓芜:《代马输卒手记》,第41页。

[114]韩汉英:《革命军人的人生观》,韩汉英:《韩主任讲演集》第一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1940,第138页。

[115]卓文义:《艰苦建国时期的国防军事建设——对日抗战前的军事整备》第8章,台北:台湾育英社,1984;沈怀玉:《近七十年来中国之兵役制度》,《国史馆馆刊》复刊第8期,1990年6月,第75—76页。

[116]许高阳编《国防年鉴(第一次)》第2编,第36—38页。

[117]杨森:《九十忆往》,台北:龙文出版社,1990,第102页。

[118]许高阳编《国防年鉴(第一次)》第2编,第35页。

[119]Liu,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pp.135—136.

[120]徐乃力:《好男应当兵:对日抗战时期中国的军人力动员》,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编辑委员会编《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第4册,第6—9页;侯坤宏:《抗战时期的征兵》,第161—172页。

[121]何应钦:《军政十五年》,第90—91页;侯坤宏:《抗战时期的征兵》,第165—169页。

[122]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附表16。

[123]成本俊:《国防建设与军事人事》,第50页。

[124]一位学者指出,世界各国军队的奖励措施,不论在质或量上,均有重军官而轻士兵的现象。参阅Richard Holmes, Acts of War: The Behavior of Men in the Battle, N.Y.: The Free Press, 1986, p.358.

[125]蒋介石:《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训词(三)》,《蒋总统思想言论集》卷17,第66页。

[126]王多年编《国民革命战史》第四部上篇第三卷,台北:黎明文化,1982,第133页;卫道然:《卫立煌将军》,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第32—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