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士兵(第5/6页)

[42]Report: Statement on Commissioned Personnel Strength and Classification as to Training, January 28, 1936. in U.S. Military Intelligence Report: China, 1911-1941, Reel V, p.524. 军校毕业生与行伍军官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参阅徐枕:《阿毛从军记》,第130页。

[43]冯玉祥:《蒋冯书简》,第123页;徐枕:《阿毛从军记》,第131页。

[44]陈瑞安:《抗日战争中的陈明仁将军》,第130—131页。

[45]另一项资料指出,1943年时,国军各部队的中、下级干部约140 000人,其中正式军校出身者有37 587人,约占27%,其余均系非正式军校出身与行伍军人。参阅何应钦:《对五届十一中全会军事报告(三十一年十一月至三十二年八月)》,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台北:文星书店,第562页。

[46]军事委员会铨叙厅编《第一期第一届陆海空军官佐任官名簿》第1册,第41—247页。

[47]刘福祥:《“小委员长”陈诚》,王维礼编《蒋介石的文臣和武将》,第239页。

[48]Ch’i,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p.60.

[49]“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黄埔军官学校校史简史简编》,第180页。

[50]Liu,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p.149.

[51]Liu,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p.149.

[52]徐乃力:《抗战时期国军兵员的补充与素质的变化》,《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3期,第53页。关于抗战前夕国军各部队战力的评价,另可参阅防卫厅研修所战史室编《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东京:朝云新闻社,昭和五十年,第104—105页;刘凤翰:《论抗战前日人对中国军事之调查》,第368—383页;Carlson, The Chinese Army, chap.6.

[53]汤恩伯:《部队的缺点在那里》,汤故上将恩伯逝世十周年筹备委员会编《汤恩伯先生纪念集》,台北:编者印行,1964,第61页。

[54]张赣萍:《弹火余生述》第2册,第177页。

[55]白崇禧:《白主任委员训词(二)》,军事委员会校阅委员会编《陆海空军校阅手簿》,出版时地不详,第61页;贾廷诗、马天纲、陈三井、陈存恭等访问兼纪录:《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第535—536页。

[56]张赣萍:《弹火余生述》第2册,第253页。

[57]徐乃力:《抗战时期国军兵员的补充与素质的变化》,《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3期,第12—13页。

[58]黄仁宇:《阙汉骞和他的部下》,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台北:时报文化,1991,第130页。

[59]张书麟:《我的军队生活》,《青年界》第5卷第2期,1948年3月,第30—33页。

[60]黄仁宇:《阙汉骞和他的部下》,143页。

[61]陈贤宗:《服务十周年回忆录》,《军需学校第七期学生班通讯》第9号,1947年1月,第25页。

[62]陈贤宗:《服务十周年回忆录》,第26页。

[63]黄仁宇:《阙汉骞和他的部下》,第144页。

[64]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台北:时报文化,1989,第320页。

[65]陶孟和:《一个军队兵士的调查》,《社会科学杂志》第1卷第2期,1930年6月,第115页。

[66]冯玉祥:《冯玉祥致委员长支亥电》,《蒋冯书简》,第70页。

[67]刘峙:《建军的基本条件》,《建军导报》第1卷第2期,1944年8月,第6页。

[68]戴坚:《士兵识字教育实验谈》,《军事杂志》第162期,1945年1月,第38页。

[69]黄仁宇:《阙汉骞和他的部下》,第141页。

[70]青年军人丛书编辑委员会编《青年远征军剪影》,军事委员会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部,1945,第135页。

[71]杨安铭:《对步兵教育应有之认识》,《军事杂志》第166期,1945年6月,第2页。

[72]陈曼玲:《抗战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编《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上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第876页;陈存恭:《青年军的征集与编组》,青年军史编辑小组编《青年军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编者印行,1986。

[73]根据陶孟和1929年对山西一部队946名士兵的调查,士兵自认家庭贫穷者占73%,将足用度者占24%,有余者占3%。参阅陶孟和:《一个军队兵士的调查》,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