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败局(第5/9页)

吴三桂、李国翰四处打望一番,气得撞墙,直想骂娘:这是什么鸟地方,仰视不见山顶,俯视不见山底,四处险关,要路没路。(上则摩于九天,下则坠于重渊,人皆覆涩,马皆钉掌,节节陡险,一夫可守。)

道路艰险不可怕,可怕的是这里居然有永历军扼险固守!吴三桂抑郁了:咱们上辈子造的什么孽?

镇守在此的是刘镇国,他没有杜子香这么无耻,还是很想把清军狠揍一番。但是,刘镇国是“整风”之后才调到这里的,连防区有几座山头都没数清楚。吴三桂壮着胆子一冲,刘镇国支撑不住,被迫后撤。三十日,清军进抵遵义,南明守将郭李爱率五千人投降,吴三桂、李国翰终于与贵州近在咫尺了。

五月初三,吴三桂、李国翰抵达贵阳,与罗托大军会师,几天后在开州(今贵州开阳)境内击溃杨武部,回师遵义休整。

这一路,确实太累了!

贵阳沦陷,黔东、黔南尽入清军之手,远在昆明的朱由榔、李定国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赶紧在贵州西部组织防御。

对敌我态势进行细致分析之后,李定国做出了正面防御、中心突破、后方牵制“三箭齐发”的作战部署。

——正面防御。

七月,李定国率大军进入贵州境内,在黔西地区组织防御。具体的部署是李定国驻守关岭,冯双礼、白文选驻守安顺,祁三升、李如碧进抵平坝,沿贵阳至昆明的大道形成“长蛇阵”布防,对清军形成节节阻击之势。

——中心突破。

“中心”指的是贵州省会贵阳。为了配合正面防御的展开,李定国派人先期前往贵州,联络贵阳附近的土司和官军向贵阳发起进攻。

遗憾的是,永历军队突了好几次,“中心”始终没有破。

前面提到过,孙可望在促进贵州经济发展的同时,税赋也是非常重的。这种“竭泽而渔”的政策,虽然增加了朝廷的收入,但也激发了当地百姓的仇恨。因此,贵州、川南土司衷心拥护永历政权的并不多。

李定国号召围攻贵阳,响应者寥寥无几。倒是在遵义休整的吴三桂一发话,水西(今贵州大方)宣慰司安坤、酉阳宣慰司冉奇镳、蔺州(今四川古蔺)宣慰司奢保受便争先恐后地归附。

不过,重赏之下,何愁勇夫。在李定国的重金招揽下,土司罗大顺于五月率部进攻清平(今贵州凯里炉山镇)、新添卫,但由于势单力薄,很快就被清军击溃。

八月,张先璧(与孙可望乱棍打死的那个张先璧同名,不是一个人)率部两度进攻贵阳,也是因寡不敌众而溃败。

李定国在黔西地区部署防御后,又联络酉阳宣慰司王友进、王光兴从思南府进攻湄潭,从北面牵制清军,可惜依然没有成功。

——后方牵制。

正面是李定国,正在坐等清军进攻;中心是土司,围攻贵阳相当不给力。李定国还有一个希望寄托在清军的后方,具体的执行者是五位太监。

确切地说,五位太监只是联络人,在朱由榔、李定国的派遣下赶赴川东联络抗清武装,目的是围攻重庆。

川东武装成分复杂,好在口头上遥奉永历政权,名义上接受“督师”文安之的领导。接到朝廷指令后,文安之迅速呼吁川东各部出兵出力,为朝廷效命。

文安之是个厚道人,比朱容藩、李乾德这些货色强多了,所以还是有些感召力的。“三谭”、袁宗第、刘体纯、李来亨等部纷纷表态愿意出师,挽救朝廷于危难。

七月初二,“三谭”部与刘体纯部向重庆发起进攻,正在遵义休整的吴三桂赶紧率军回援,川东武装被击溃,“后方牵制”的战略也没能实现。

李定国准备“三箭齐发”,刚射出去便断了两支,确实是意料之外。更让李定国意想不到的是,三路清军不过是老鼠拉木锨,更大的其实还在后头。

九月,清军进军西南的“总指挥”多尼抵达贵阳。十月初五,多尼在平越附近组织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包括驻守贵阳的罗托、洪承畴,驻守遵义的吴三桂(李国翰已在七月病死),驻守都匀的赵布泰等。

在这次军事会议上,多尼对清军下一步的作战行动进行了部署:

第一,罗托、洪承畴部镇守贵阳、黔东、川南(遵义)地区,清剿南明残余武装,并负责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