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反攻(第5/10页)

李定国乘胜进抵严关,将清军揍得七荤八素,孔有德当天便仓皇撤回桂林固守。六月三十日,李定国的前锋部队进抵桂林郊外。七月初二,桂林陷入重围,孔有德赶紧派人通知线国安、马雄、全节,令三镇总兵火速回援桂林。

桂林危在旦夕,三镇总兵又不是空军。回援之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七月初四,李定国率军攻破桂林,悔恨交加的孔有德选择了自尽,史称“桂林大捷”。苟且偷生于桂林城内的陈邦傅、王荃可、张星光等降清大臣被活捉,并于九月在贵阳伏诛。其中,恶贯满盈的操蛋分子陈邦傅受刑待遇最高——剥皮揎草,传示滇黔!

干掉孔有德不是唯一目标,夺取桂林更不是终点,“战神”李定国继续率军南下。孔有德自行了断后,轮到线国安、马雄、全节傻眼了:主将都呜呼哀哉了,还打个鸟仗?

三镇总兵一溜烟撤到梧州,李定国在广西收复失地,忙得不亦乐乎。八月,终于腾出手来的李定国向梧州推进,线国安、马雄、全节不战自溃,逃往广东投奔了尚可喜。

八月十五日,李定国占领梧州,广西至此全部光复。四个月的时间,“战神”一举拿下两个省!

尚可喜曾经遭到孔有德的耻笑,如今孔有德死这么惨,尚可喜实在是没有幸灾乐祸的雅兴。不是老尚胸怀宽广不记仇,而是李定国的大军太强悍。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自己很快就会成为下一个孔有德。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尚可喜臆想的“意外”,偏偏意外地发生了。

李定国的大军已经在广西边境的梧州集结,准备挥师向东收拾尚可喜,却接到了孙可望的命令——火速回援湖南!

回援湖南?那里出了什么状况?莫非沈永忠“原地满血复活”还“装备升级”?

怎么可能!沈永忠一直都是半死不活。真实的情况是:湖南来了“新客”——清敬谨庄亲王尼堪。当然,尼堪不是单刀赴会,而是带着几千八旗精兵来的。他也不是来观光的,而是来找人打架的。直白地说,是来给沈永忠“报仇”兼“撑腰”的。

原来,顺治皇帝见湖南打得太不像样,担心影响两广的态势,于七月十八日委任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率八旗兵南下。

按照原定计划,尼堪率军经湖南进入贵州,会同四川的吴三桂、李国翰捣孙可望的老巢,演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顺带把朱由榔请到北京“把酒言欢”。

但是,尼堪走到半道上,孔有德“殉难”的噩耗便传到了北京。顺治帝赶紧在八月初五重新下达命令,让尼堪拿下湖南后向广西推进。

同时,顺治帝又给广东的尚可喜、耿继茂下了一道死命令:固守待援,保存实力,不准去广西犯贱!(切毋愤恨,轻赴广西;倘贼犯广东,尔等宜图万全为上计。)其实,顺治帝未免多虑了。尚可喜天天提心吊胆,捏双筷子手都发抖,哪里还敢去广西送死。

尚可喜没敢动,但尼堪的八旗兵距离湖南越来越近。湖南一旦有失,贵州恐怕危矣,所以孙可望急眼了,赶紧命进军广西的李定国回撤。

客观地说,家大业大的孙可望逐渐变得跟刘文秀一个毛病——不稳重、不淡定,缺乏“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魄,更缺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战略眼光。

基于当时的态势来分析,孙可望的决定相当草率、相当幼稚。

其一,李定国率大军滞留两广,对清廷是一个重要的威慑。他们担心,两广一旦有失,必然导致西南的朱由榔、孙可望与东南的郑成功、鲁监国连成一片。因此,尼堪未必敢大举进攻贵州,西南老巢还是安全的。

其二,尼堪大军进入湖南尚需时日,在湖南打开局面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李定国即使要回援,也有足够的时间先进军广东,将尚可喜、耿继茂揍得“生活不能自理”,再从容地经韶州、郴州北上迎战尼堪。

其三,即使李定国从广西回援,也不应全军北上,广西至少需要留下足以抗衡尚可喜、耿继茂挑衅的留守部队。李定国手握十万大军,留下一半兵力守在梧州、桂林,尚可喜、耿继茂根本不敢动,而五万大军收拾尼堪,显然是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