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敌后(第2/7页)
长垣誓师后不久,周鹤芝率兵攻占福清的海口镇,一度占领了近五个月。六月,清军攻陷海口,驻守在此的参谋林籥舞、总兵赵牧战死,周鹤芝被迫退守海坛火烧屿。
周鹤芝出师不利,急于求成的朱以海想“擒贼先擒王”,于二月初八派兵进攻福州。清军虽然兵力空虚,但留守部队也不是吃素的,更何况朱以海也没多少军队,省会福州根本就啃不动。
福州失利,朱以海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后派兵进攻兴化(今福建莆田)、福清。朱以海认为,驻守两地的都是前明降清将领,兴化是张应元,福清是张心裕,应该比较容易策反。
事实证明,朱以海还是太天真。张应元、张心裕比正儿八经的清军还要狠,铁了心地当叛徒,“浙系”军队再次败北。
七月,鲁监国决定亲征,调集郑彩、周瑞、周鹤芝、阮进等部,进攻福州,结果再遭败绩。
两次直取福州败北,朱以海认真吸取了教训,意识到凭自己手上的兵力,想打大城市是不可能了,搞“农村包围城市”才是王道。九月,朱以海出奇兵袭击福州外围的沿海地区,先后攻占罗源、连江两县,次月又光复了长乐、闽清、宁德等地。至年底,清军盘踞的省会福州稀里糊涂地成了前线,频繁遭到南明军队的“骚扰”。
鲁监国带着“浙系”军队(其实主力还是福建的郑彩),在福建毫不客气地攻城略地,大有喧宾夺主的气势,郑成功率领的“闽系”当然也没闲着。
永历元年(1647年)二月初一,郑成功率军攻克海澄,次日向漳州进攻,但兵力有限,没能攻下来。清军没让郑成功在海澄多待几天,二月初五便攻占海澄,郑军被迫撤退。六月,郑成功率军再次进攻漳州,还是没攻下来。
郑鸿逵、郑成功脱离郑芝龙的控制撤到金门,手上兵力不多,几个月来主要是制造战船兵器、募练兵勇、筹集粮草,守不住海澄、拿不下漳州实属正常。
看到朱以海的“浙系”越战越勇,自知实力不济的郑成功开始坐不住了。
八月,郑成功将“闽系”军队集结于桃花山,并联络御史沈佺期、光禄寺卿林桥升等起兵响应,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泉州战役。
驻守泉州的是清军提督赵国祚,还有溜石寨参将解应龙配合防守。郑成功的军队一攻城,解应龙就率军从溜石寨钻出来,袭击郑成功的侧翼和后路。
攻了几次城没攻下来,郑成功发现不对劲,怎么侧翼和后路总是被抄?郑鸿逵、郑成功商议,要想拿下泉州,首先得把解应龙干掉,省得他总是出来捣乱。
九月初三,郑成功以攻城为饵,引诱解应龙出击,并在半道上设伏,将解应龙的军队一举歼灭,并乘胜捣毁了溜石寨。
没有溜石寨的支援,泉州俨然成了一座孤城。赵国祚突然警觉起来,一面严密布置城防,一面紧急探查内应,几天时间就抓出了不少被郑成功策反的“眼线”。
泉州被围困,赵国祚密调漳州守将王进前来救援。王进倒是不敢抗命,但手上只有一千五百人,他必须掂量一下,到底是去救援,还是去送死?
王进灵机一动,谎称自己带着数万潮州援军,要直捣郑成功的老巢安平。为了将戏演得逼真,王进率军向安平方向一路狂奔。
“眼线”都被赵国祚干掉了,郑成功彻底抓瞎。得知潮州有数万人要杀到自己的老巢,郑成功果然中计,赶紧分兵撤守,留下郑鸿逵继续攻城。
郑成功率主力往安平撤,王进突然转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抵泉州城下,与赵国祚里应外合,夹击郑鸿逵的攻城部队。郑鸿逵还没搞清楚从哪儿冒出来这么一帮人,便全线溃败,撤回金门。后来,郑成功得知王进的援军只有区区一千多人,肠子都悔青了,恨不得拿脑袋往墙上撞。
尽管“浙系”、“闽系”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地方系”的抗争却搞得如火如荼,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郧西王朱常湖等人率领的义军。
永历元年(1647年)七月初四,活动在闽北地区的郧西王朱常湖与王祁、李长蛟率义军攻克建宁府(今福建建瓯),清总兵李应宗、副将曹胤吉、建宁知府高简战死。义军占领建宁府后,又连克建阳、崇安(今福建武夷山)、松溪、政和、寿宁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