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困境(第5/9页)

第二,自己人干的。

迄今为止,没有史料佐证这一说法,再说动机也有些匪夷所思,也可以排除。

第三,乡民干的。

排除了前面两种,也只剩下这一种情况了,史料也有相应的佐证,但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误伤。

清初文人吴伟业在《绥寇纪略》中写道:李自成率残部路过一个庄子,村民“疑以为劫盗”,于是将他干掉了。

——故意的。

何腾蛟在给隆武朝廷的奏报中说:李自成“以二十八骑登九宫山为窥伺计,不意伏兵四起,截杀于乱刃之下”。

清初文人费密在《荒书》中记载得比较有板有眼(其实也来源于路边社),说李自成与大部队失散,遭遇了山民程九伯率领的乡勇,山民“闻有贼至,群登山击石”,李自成寡不敌众,被乡勇所杀。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基本采信了这一情节。

“掷骰子”的过程就是这样,是不是觉得有些凌乱?好吧,先将各种可能的答案缕一缕,被排除的直接打“×”,尚有疑问的打“?”。

A.当和尚 ?

B.自杀 ?

C.他杀

C1.清军干的 ×

C2.自己人干的 ×

C3.乡民干的

C3-1.误伤 ?

C3-2.故意的 ?

解到这个地步,史料众说纷纭、莫衷于是,如果继续在故纸堆里翻来找去,我觉得意义不大,大家也会感到枯燥乏味。

但是,除了引经据典以外,还有办法往下继续解吗?

这个可以有!

王国维曾经总结说,大学问有三境界,我们对照着李自成的生死之谜来看一下。

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李自成生死说法不一,该罗列的都已经罗列了。

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些说法虽然各有佐证,但都难以自圆其说,令人感到无从下手。

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就差这一步了!

李自成是生是死、怎么死的,玄机其实在何腾蛟的奏折里!“以二十八骑登九宫山为窥伺计,不意伏兵四起,截杀于乱刃之下。”

如果看了三遍都没发现玄机藏于何处,给你一个提示——“二十八骑”。

何腾蛟为什么数得这么清楚?——当然不可能亲眼所见,唯一的消息来源就是田见秀、刘体纯等人。

破解李自成的生死之谜,不能只盯着他“失踪”之前发生了什么,还要看他“失踪”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直白一点说,历史一定要符合逻辑。

我们只需要推想两个场景,便能找到李自成生死之谜的“灯火阑珊处”。

场景一:何腾蛟与大顺军将领见面的时候,他们会说什么?

何腾蛟不可能不问:李自成人呢?

田见秀可以回答“不知道”,但他知道,于是告诉何腾蛟,闯王带着二十八名护卫前去“侦查”,没能回来。

场景二:田见秀等人苦苦等不来李自成的消息,他们会怎么办?

他们可以选择继续逃亡,疑问就出现了:李自成遇到伏兵全军覆没,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当然,可能是田见秀等人瞎编的。

还有一个疑问:假设田见秀等人不知李自成生死,在饱受何腾蛟欺凌的时候,群龙无首的大顺军将领都能想到投靠清军,却为什么没人提出找李自成?——无解。

由此看来,田见秀等人确切地得知了李自成的死讯,这才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主帅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亲自带人前去“探路”,结果一去不返,这些部将当然要派人再去打探。这一打探,就探回了李自成遇害的消息。(有的史料说,李自成的“二十八骑”中有人侥幸逃脱,赶往大部队报了信。)

也就是说,李自成及其卫队被乡民武装干掉了!

他是兵败后自杀,还是被对方所杀?——田见秀等人不知道,因为他们派人去的时候,李自成已经挺那儿了,自己抹脖子还是别人抹的脖子,不是学法医的一般还真看不出来,但至少排除了自缢的可能。按照历史惯例,阵前自刎是归入“战死”一类的。

抽丝剥茧地说到现在,我们已经锁定了李自成“他杀”的死因(含阵前自刎),最后剩下一个细节:乡民武装是误伤李自成,还是故意干掉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