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王校尉放行唐玄奘 老和尚泪拥家乡人(第2/3页)

历史和小说一样,充满了智慧和奇迹。

玄奘绕道百里过河,聪明地躲过了玉门关守军的盘查。然而此时的玄奘,根本来不及高兴,因为接下来的路途,是最不能令人忍受的——五烽。之前说过,五烽几百里内,全是戈壁,气候十分干燥,连棵草都没有。只有烽火台下有储存的水,台上是把守的官兵,没有签证,只能被遣返。

玄奘先摸黑走了一百里的沙漠。

在这第一个百里中,有无数白色的骨头露出。白天,玄奘就在被风吹得风化了的巨石下休息,偶尔走一段路程,夜间就牵马赶路。也就在这天,玄奘发现了一个奇景。他看见远方好像有很多军队和房子,可是过一会儿,便成了蓝天白云,还有高大的城堡。等迎着它们走那么一段路,这些东西又忽然不见,只剩下远远的一片绿洲。

这是海市蜃楼。

最痛苦的是,你明明看见不远处有晶莹的水流,可它永远在你前面几十米处。幻觉并没有让玄奘迷失方向,白天过后,夜晚来临,他计划好要到第一个烽火台下面取水。因为即便怎样省着喝,水还是被喝光了。

玄奘低估了唐朝守军的眼力,他刚要接水,一支鸣响的飞箭就从他身边飞过,算是警告。

玄奘从未如此慌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死了,那就真完了。

玄奘招手,抬头大喊:“别射,我是从京城来的和尚!”他牵着马,往台下走去。烽火台下,几个火把照亮了四周,几个唐兵出现在了玄奘的面前。

驻守烽火台的校尉,名叫王祥。对于王祥来说,能在变态的五烽这样一个地方碰到从京城而来的光瓢儿和尚,实在是一件很新鲜的事。王祥不说话,只等这个偷渡者在恐慌中上马就跑,然后他们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射死这个家伙了。玄奘却很镇定,他看着王祥,双手合十,直接自我介绍:

“校尉,你听凉州人说过,玄奘法师要去婆罗门国求法吗?”

王祥有些吃惊,他盯着玄奘的眼睛,动了动嘴唇道:“我听说玄奘已经东还了!”

玄奘没有解释,王祥狐疑,接着问道:“玄奘怎么会到这里来?”

玄奘听懂了王祥的意思,他拿出一份度牒,证明自己就是玄奘。王祥看罢,竟然很高兴,呵呵笑道:“原来还真是玄奘法师,失礼,失礼!”王祥似乎并不想就此罢休,更不想为玄奘放行,他满含深情,而又略显阴险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去天竺太远了,师父不去也罢!”他指了指敦煌的方向,颇有些动情:

“我家住敦煌,我们那里就需要法师这样的人啊!”

可见,王祥也是个有自私之心的信徒。王祥表示,法师去敦煌最好,他这个校尉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如果非要西行,他王祥可就要秉公执法了。王祥请玄奘休息一夜,二人开始了激烈的辩论,到最后,原本执意邀请玄奘到敦煌的王祥彻底败给了玄奘这句话:

“西行之路虽远,贫僧就算死,也要死在西行的路上!”

第二天一大早,王祥盛情款待了玄奘。

他将他们官兵自己烙好的大饼包好,又给玄奘盛满水,放到马背上。玄奘牵着马,和王祥道别。

突然,王祥拉过玄奘,指着远方道:“从这个方向,可以直接抵达第四烽。既可以少走许多路,又可以躲过许多关口。第四烽上有我的一个朋友,名叫王伯陇。你到了那里找到他,就说我让你去的就行了。”玄奘感谢了王祥,只身一人,牵着枣红马一路前行。

几天后,第四烽,王伯陇盛情款待了玄奘。

玄奘临行前,王伯陇告诉玄奘:“大师别走第五烽了,顺着这道走,有个野马泉,取了水再往前走,直接就是大漠了。”

玄奘感谢了这个好心人。

大漠,莫贺延碛,也就是现在的哈顺戈壁。

这是典型的死亡之地,在莫贺延碛的西面,是无数海子形成的湖泊。这些湖泊,有的忽然消失,有的则日渐干涸,最后形成了盐碱地,古人把这个地方叫做盐泽。盐泽现在有个洋气一点的名字——罗布泊,当年,这里是第二大内陆湖,有别的地方无法比肩的荣耀。可如今,这个地方除了能考古,还的确没有其他作用。

玄奘不肯面对这么大的现实,他按照王伯陇所指的方向一路走,很快就迷路了。往北穿越莫贺延碛,这八百里戈壁与沙漠,比如今的罗布泊好不到哪儿去。虽然不走盐泽,但眼前的情况让他很丧气。玄奘昼伏夜行,走得很是辛苦,而且,最糟糕的是,他又开始产生幻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