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游高丽陈大德恤情 封泰山薛延陀出兵(第2/3页)

刚刚开始,陈大德只是被几个人围着,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可几天后,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

大家听说故土来人了,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城邑的百姓,只要是曾经的隋人,都蜂拥而至,汇集得整个旷野都是,他们围住陈大德问长问短。

有人问:“盱眙陈庙卖线团的老妪是俺娘,她还好吗?我走之前,她哭了好几天。”也有人问:“东莱现在怎么样了?俺爹现在怎么样了?”“我家在洛阳,东边朝阳街坊的田家还有吗?他们过得好吗?”人们问得最多的,就是家里人的情况。陈大德不可能知道,也没办法知道。他骗人道:“他们都很好,你就放心吧。”“老人家有人照顾,现在中原米价几文钱。”

听完陈大德的话,那些想家的人忽然放声痛哭,街坊们几十年来的思念瞬间爆发,四野之内,哭声一片。

说实话,后边的人根本听不清、看不到陈大德在干什么。

前头的人高兴得拍手哭,后头的人也跟着高兴。城邑郊外也满是人,他们拉着老婆、孩子的手在那里哭泣。人们相互安慰,相互鼓励。父母健在,彼此思念,虽然音讯断绝,可是啊妈妈,你能感受得到我的快乐吗?

只有永远远离故土的人啊,才知道什么叫想家。

陈大德的外表,只是一个中原来旅游的人。高丽的隋人告诉他,高丽已经不是以前的高丽了,他们被杨广打击后,曾经一蹶不振。但现在,他们养精蓄锐三十年,恢复了原来的实力。

陈大德回朝以后,把情况跟李世民说了一遍。

李世民说:“高丽原本就是中国的四个郡而已,我们发兵数万从北部攻打他们,他们必定会倾全国之力顽抗。此时再从山东东莱海路出发,直接杀入平壤,水陆齐头并进,拿下他们也不难。”转折了一下,李世民接着说,“朕现在不会这么做,山东的州县才刚开始恢复,我不愿太过劳民。”

两年后,贞观十七年(643),大唐依然没有任何想要攻打高丽的动作。

【真珠的小九九】

唐朝养精蓄锐,先不打算跟高丽过不去。

在之前的十六年里,并州(太原)大都督李勣的做法尤为突出。

太原是大唐镇守的要害之地,从东突厥被灭后,分散在此地的突厥人、鲜卑人、敕勒人还有汉人共处,能管理好这数以百万计的人口,的确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但李勣做到了,并州各族人都特别感怀,考核的官员到此,也被大家争相颂扬的场面吓得不轻。

并州从来就没这么安宁过。

李世民赞他,“为了抵御突厥,隋炀帝让老百姓给他修长城,到底还是没用。朕只在晋阳放了一个李勣,就让边境安宁,他这个长城,比任何长城都雄壮!”唐朝有李勣,所以没修长城。

这一年,李世民正好准备去泰山封禅,情况被薛延陀部落的真珠可汗得知,遂起歹念。

真珠可汗声名远扬,当年,唐朝要灭高昌,他就曾写信给李世民,表示要效忠大唐。李世民分析之后,当即给高昌下了劝降的文书,声明可以接受麹文泰的投降。这里头的道理很明显,薛延陀并不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伙伴。薛延陀故意让大唐麻痹,自己则集结兵马,准备乘虚而入。

而封禅之前,万国首长云集的时候,就是他们的最佳时机。

真珠可汗准备得的确充足,贞观十五年,他纠集百万兵马,整装待发。

他的儿子大度设更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联络同罗、仆骨、回纥、靺鞨等部落的首领,送金献马,得以同盟,从这些部落里面请来了二十万的军队。真珠可汗对军队的状况十分满意,他对手下说:“李世民要去封禅了,兵马都要跟他走,唐朝的边境没有防备。这个时候,我拿下阿史那思摩(李思摩)易如反掌,然后可以直取长安,夺取中原。”

仗着人多,各位首脑的精神也很好。

很快,大军挥师到了漠南,屯兵白道川,据守善阳岭,准备一口吞掉大唐的突厥部落。

镇守边关的突厥族可汗面对煌煌大军,根本无力抵抗,于是率军后撤至长城,缩进朔州,并遣使告急。封禅的队伍已经在半路上,对无数次恳请封禅的大臣来说,薛延陀的行为会迫使李世民返回,令他们懊恼不已。奏报来到,李世民重新收拾行装,下令立刻收队,封禅暂停,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