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唐太宗受降顺天楼 温彦博妙安东突厥(第3/3页)
如果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皆成我民。到时候再选酋长,让他们为大唐效力,他们畏威怀德,大唐何患之有?
……
先不要往下看,自己想想谁的观点好,谁的观点差,想好了给自己一个答复。
沉默三分钟……
一……二……三。
好了,现在开始讨论。
首先,朝中多数人员所思甚好,就是有点大脑集体短路,他们一贯的主张就是:塞外无人,则可无患。
可我们知道,有草原和河流,漠北的人自然而然会往那里去的。今日把突厥人口搬走,明日塞外依然还会有人。而这里的这个人,可以是东斯拉夫人,也可以是超级赛亚人,游牧民族多的是,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李百药、颜师古等人的意见都提到把突厥人安置在河北,或者说距离草原更近的地方。把地皮和人分割开来,用以分散突厥部落的实力。这么干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他们互相不服,互不顺眼,自己乱套。
但对于草原民族来说,一旦离开大唐的势力范围,你管不管得着还得另说着。那个时候,阿史那可以卷土重来,麦当娜也可以席卷漠北,他们会横扫多个部落,成为新一代的戎狄头子。
窦静是个粗人,说话口无遮拦,但话糙理不糙,他的计谋很是不错。可是,用和亲的方法笼络人心,对人可以,对颉利他们,还真够戗。
至于魏徵同志,引经据典,用古时候的故事对教化的方法提出了反对,却并未给出解决方案。
于是,李世民想到了温彦博。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他的观点不靠谱,竟然想到用慈悲心来感化突厥。
这不是妇人之仁吗?
但温彦博所说的,就是李世民想说的。
戎狄,不修文化的戎狄,他们为什么要来抢东西?抢了东西还脸不红心不跳,打了败仗也不觉得害臊。
温彦博认为,人都是可以教化的。
让他们融入大唐,成为我华夏一员,知礼节,懂时务,才是安定万世的长久之法。试想,有了产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有了教育,羞耻感便立在了突厥人的心头,未来谁还会干那种自己没有就去抢的勾当?人都是向前赶着走,往回逼不退的。一个野蛮的民族,只能被文明的民族同化;一个曾经文明的民族,不会永远堕落。
李世民赞同温彦博的看法,兼容并蓄,让突厥依然保持自己的民族性格,同时不失文明之修养,再好不过!
就这么办!
贞观四年(630)四月底,突厥十几万人被安排到了塞下。
这是一片东自幽州(东北辽宁),西至灵州(宁夏附近)的广袤土地,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十分具有北域风情的风光。
随后,李世民将突利的故所划分为四个州,又把颉利的故所划为六个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所谓都护,都为总揽,护为带兵守护,都护府是大唐管理少数民族地域的重要机关,都护是教化子民、处理事务的主要人员。
五月,李世民又干了一件大事,他把突利安排成了顺州都督。
李世民同志年轻的时候(他现在也不大)曾经和突利同志拜过把子,如今突利成了顺州的都督,李世民恩威并施:
“你是我哥,我是你弟,朕有话直说。
“你的祖先投靠隋朝,隋朝把他立为大可汗,掌控整个北域,后来你爸始毕却成了隋朝的边患。这可是天理难容的事情。所以,今日,你们才会亡乱至此。
“你一定很奇怪为什么让你当都督,而不立你为可汗,其实就是这个原因。从今往后,你成了大唐都督,一定要遵纪守法,不可再行掳掠抢劫之事。”
言罢,李世民用眼睛正对突利的眼神,呵呵笑道:
“这不单单是为了中原的安定,也是为了保全你们宗族。”
【腾讯微博】
李渊: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天空为什么这么宽广,因为他站在了小渊渊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