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李五戒劝罗艺谋反 王君廓杀驿吏奔逃(第3/4页)

【三省六部】

如果说罗艺纯属没事儿找抽,那萧瑀的所作所为,就比较难于定义了。这段时间,萧瑀同学过得实在是不太好,自从封德彝成功挑拨了他和陈叔达的关系后,他一直闷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类女郎也。如今,李世民不计前嫌,启用他去当太子少师,也就是李承乾的老师。封同志被吓死后,萧瑀同学又官复原职,重新当上左仆射,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路跑到便桥西。

随后,长孙无忌也成为右仆射。

由此可见,仆射是非常重要的官。现在,该是普及一下三省六部小知识的时间了。

东汉的时候,尚书省就已经成型,当时名字还不太一样,不叫尚书省,叫尚书台。由于尚书台一个部门掌管大小事务,极容易形成垄断,于是,三国时期,聪明人便多弄出两个部门。这两个部门用来分割、限制尚书省的权力,那便是中书、门下二省。隋文帝发明三省六部制度后,尚书省便发达了。因为尚书省是龙头老大,其他两个部门是皇帝为了分割相权搞出来的东西。

所以,这就是为何三省六部之中,六部会是附属于尚书省的。

中书省把尚书省的军国大事、重要官员任免的诏书起草权抢了过来,他们负责出方案,下一步要搞什么活动他们说了算;

门下省把尚书省的驳回、审议权抢了过来,他们负责打中书省的脸,觉得决策不对就给他退回去,觉得可以就签字画押;

尚书省是老大,也是执行机关,下辖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门,而且和中书、门下二省不同的是,尚书省设置在宫外,统领六部。这六个部门,每个部门底下又有四司,共计二十四司。

中书省的老大叫中书令,老二叫中书侍郎,老三叫中书舍人;门下省的老大叫侍中,老二叫黄门侍郎,老三叫给事中;尚书省的老大叫尚书令,老二叫仆射,老三是六部的尚书。那么,事到如今,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尚书令应该是最牛气的。可即便是搜遍唐朝整个历史,你都很难看到尚书令的影子。

这是为什么呢?

诸位可以往上数第三段,有个民部,后来改叫户部,那是在避李世民的讳。同理,李世民先前当过尚书令,所以,这个位置特别敏感,“尚书令”也就成了敏感词儿,无人敢任职,最后只能被和谐掉,留下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两个副总管的位置。要我说,萧瑀担任仆射其实蛮称职,长孙无忌就更不用多说了。

以上内容,是三省六部的基础知识。

尚书仆射萧瑀,很快会露出他的本色。

某日,李世民把萧瑀叫来,讨论周朝和秦朝的得失。

萧瑀的意见是:“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伐之;周和六国无罪,秦始皇灭之。都是得天下,但人心不同,这大概就是朝代长短不同的原因吧!”李世民摆摆手,道:“爱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得天下,治理用的是仁义;秦得天下,喜欢用欺瞒和暴力。周八百年,而秦却只有十几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不管是怎样取得天下都无所谓,但是,守天下,一定要有一颗顺民之心才行!”

萧瑀叹服,以为不及。

仆射萧瑀很个性,他自己都没觉察出来。他其实是个很神经质的人,譬如有人说他文章写得很朴实,他就怀疑你说他文章土里土气。这种怀疑到最后会演变成萧瑀同学的愤怒,他直着脖子不说话,意思是跟你对抗到底(让他说他也说不出来)。有些不靠谱的事情,在他眼里,越想越觉得是,越想越生气。

不高兴、不吃饭、不喝水……

萧瑀就这样的性子,这种性子很难不被封德彝这样的人恶搞。所以,房、杜并不喜欢萧瑀,他们说这个人很无趣。愤怒的萧瑀对政事很关心,有时候竟然关心到离谱的程度,他愤怒,愤怒起来,和李世民当庭对骂。而又因为萧瑀是个爱讲道理的人,讲的小道理还让人挑不出毛病,所以很让人无奈。

贞观元年(627)十二月,萧瑀又被罢官,卷铺盖走人,回家歇着去了。

他生气,很生气。

【王君廓同学】

喜欢怀疑人的不只萧瑀一人,还有王君廓。

王君廓是个小人,他凶悍异常,骁勇绝伦,曾经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此人身为一介莽夫,或者说痞子一个,不图好好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天天就知道喝酒斗殴。他小学没念完,基本不识字,为此没少冤枉过人。李瑗被他害死后,他顺利地当上了幽州刺史。为官期间,暴虐不法,民怨四起,被李世民得知,李世民令他入朝,想要问他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