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封伦翻覆命丧黄泉 裴矩自新直言上谏(第2/3页)

李世民很生气,指着外头道:

“选贤就好比选武器,要各取所长,不要去求什么高、大、全。古代那些能人,难道都是三头六臂吗?我们现在,需要担心的是不能知人,而不是去担心全天下有没有一等一的才子。你也不要因为自己不善于发现,就去诬陷一世的人才!”

言罢,怒气冲冲地看着封德彝。封德彝听后,满头大汗,唯唯而退。

能当上仆射,说明封德彝并非不办事,曾有一次,习惯出点子的杜淹同志对李世民建议,“各部门的文案怕是保存不当,应该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

好主意。

于是,李世民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在有司高级主管部门当值多年的封德彝。封德彝听罢,表示反对,“设立各种部门就是要各有任务,如果真有犯错,御史揪出来举报就是了。但如果让御史到各部门逐一检查,挑人家的毛病,恐怕就太烦琐了吧。再说,御史是管监察的,不是技术顾问,外行不能指导内行。”

杜淹沉默,李世民问:“嗯?执礼(杜淹),怎么不再争论了?”

杜淹拜了拜,说:“天下之务,当尽心为公,善则从之。德彝的话,顾全大体,臣心悦诚服。”

李世民听后,很是高兴,“如果大家都这么想,朕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李世民从谏如流,臣下也就没有争强斗狠的习惯;李世民不爱听拍马屁的话,臣下也就不会拍马屁了。正月新春的时候,大宴群臣,封德彝曾经努力拍过这样一个马屁,“皇上以武力平定天下,那些文治天下的哪能比得过您?!”李世民立刻正色道:

“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你说文不及武,这话过分了。”

如此,经过几次热脸贴到冷屁股的教训,大臣们拍马屁的习惯得到了根治。

再见了,坑人的封德彝。

【多提意见,促进发展】

上书言事,是贞观时代的特点之一。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傅奕、裴矩、魏徵等人纷纷进言,更有一个名叫张蕴古的人,上书《大宝箴》,直言为政需吃苦的道理,博得李世民的赞赏。

【裴矩的传说】

在这群言事的人物中,有一个人很是奇怪。他在杨广手下是一名佞臣,在李世民手下却成了忠臣,常常在朝堂之上为了一个问题和李世民争得面红耳赤。这个人让很多人,包括历史学家疑惑。

他叫裴矩。

裴矩出生于梁太清元年(547),贞观元年的时候,正好80岁。裴矩是个孤儿,文采极好,智商超群。他是出色的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民族学家,为分裂东、西突厥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裴矩对隋朝的富庶贡献非常之大,在隋文帝时期,他用几个小计谋,就将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他是地理和人种学家,上书论述中亚四十余国人口、经济、政治情况,也论述了通往西洋贸易的路线……不过,有人说此人也有败笔,征兵高丽是他一生重大提案中最失败的。可是,正是由于隋朝对高丽的打击,才让唐朝建国和贞观初期得以省去高丽之患,说起来又是功劳一件。

就是这样一个人,到了杨广后期,专门溜须拍马,言辞十分恶心。也因此,裴矩和那些佞臣一样,成了灭亡隋朝的主力军。

李世民即位之后,裴矩又成了治世的能臣。他上书言事,条条都是经典之作。为了治理贪污,李世民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想出了一个奇招,21世纪的我们,对这个方法有一个很形象的称呼——钓鱼执法。

具体做法就是:派人暗地里送各部门领导黄金玉帛,谁收弄死谁。

此种方案,真是想想都来感啊!

天下没有不偷腥的猫,有司一官员收下贿赂,被李世民当场抓到,想要杀了他。贪赃枉法,罪该处死,所有人都表示犯罪该罚,只有裴矩一人反对。

他说:“当官受贿,本就该死;可是陛下派人贿赂让他们收下,是挖陷阱让人跳,恐怕不是您所谓的真诚吧!”李世民闻罢,大喜,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宣布说:“裴矩能在我面前据理力争,是直臣所为,倘若所有人都能如此,何忧天下不治!”

【惩治贪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