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王世充一声羊毛吼 李世民几度耍流氓(第2/3页)

次日大早,李世民率领大军直逼慈涧。

王世充的三大游击队出现了,在这个紧要的关头,他们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游击。于是,他们看到游击队二话不说,拔离慈涧,一口气逃回了洛阳。这就说明王世充不想跟李世民瞎闹,他已经觉得如果留在慈涧,其他唐军在背后再拦住去路,自己肯定会死得很惨。于是,他领着亲信部队逃跑了。李世民往东边瞧去,他吃惊地发现,王世充回巢的速度竟然丝毫不亚于宋金刚。现在该怎么办?是好,还是坏?

在李世民眼里,好和坏,都是好。

王世充所有的军队都汇集到了洛阳,想要打下东京,非死伤上万人马不可。

很多人是这么想的。

王世充所有的军队都汇集到了洛阳,就省去了分兵征讨的麻烦。

李世民是这么想的。

王世充回洛阳当然是要保住东都,但他还需要做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降低洛阳出逃率。回到东都的王世充一个劲儿忏悔,他没想到,自己实在是太过高估李渊的道德水准了。郑国没有招惹李渊,李渊竟然主动出击。有什么道理么?李渊会想,打死你我就有道理,没什么可说的。

在王世充回洛阳做好一级战斗准备的时候,李世民也做出一副往死里整他的架势。史书记载:李世民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将军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上谷公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怀州总管黄君汉自河阴攻回洛城;大军屯于北邙,连营以逼之。

简单一点说,就是守住要害,围困河内,断绝粮道,威逼洛阳。再简单一点说,就是王世充四面楚歌,全面被困。在这种情势的逼迫下,不知道王世充会作何反应,在王世充有反应之前,别人率先做出了反应。

七月底,洧州长史张公瑾与刺史崔枢来降,以州城奉。张公瑾和崔枢都是当时的名人,张公瑾自不必多说,洧州刺史崔枢也是当时的道德楷模,谁提起来都得感叹一把。这两位的投降,让王世充的道德文章就此搁笔了。王世充没心思没力气再去管那些破事了,他现在要谈判。

八月,李渊和王世充之间发生了大大小小数场战斗。这无数场战斗中,以大唐张夜叉同志攻打回洛城(回洛,地名)最为有名。我认为,张夜叉之战出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回洛城乃王世充派兵驻守的要害之地,有桥有城堡;

第二,张夜叉同志的人和名字一样个性,可以光照万世。张夜叉是个狂人,疯言疯语,可是每言必中,令人称奇。如此骁勇善战而又不拘一格的人才,自然是要记上一笔。

八月十五日,王世充陈兵青城宫,不是战斗,是僵持。李世民把兵布陈在王世充的对面,两军面对面结营,中间仅隔一条护城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多好的一件事啊!

可是,王世充却再也无法享受此等美景了。某日,王世充实在受不了李世民的威逼,他对着对岸喊话道:“隋室覆灭,唐帝在关中,郑帝在河南,世充没有向西侵犯过唐朝,唐军却来攻打洛阳,你觉得这样合适么?”李世民看了看对面,没错,是王世充,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声音有种野性的美感。

为了保持大唐的骨感,李世民打算不跟王世充一般见识。他让嗓音洪亮的宇文士及喊话。宇文士及传话道:“四海之内都在沐浴皇上的恩泽,只有你一个人不愿听从礼乐教诲。我们前来是为了让你感受一下唐朝文化,让你心服口服!”

这种解释实在……实在是让人腿麻脚痒。王世充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但求和还是要的。于是,他用请求的语气对李世民说:“咱不打,息兵谈判不更好吗?”宇文士及喊道:“皇上说让我们来打你,没说让我们来谈判。”到此为止吧,求和白求。可是,不知是王世充心存幻想,还是他做事情压根儿就不过脑子,竟然又对着对岸,不知好歹地喊了一下午。

今夜,中秋。

王世充累了,他不喊了,谈话没进展,就等着打仗吧。于是,大军开拔回城,各自回到了营地。中秋夜,长安,李渊也没闲着。他瞄准了一个可以成为盟友的人物,窦建德。接下来,王世充肯定会和窦建德联合。假使这样,倒还不如自己先做通窦建德的工作,唐夏联合,将郑国扑灭。于是,他赶紧修书一封,派人送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