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不疯狂,枉外戚(第4/10页)

梁商这话是老实话,他说这话也是为梁冀等儿子们好。八月四号,梁商走人,梁冀和梁不疑,准备遵循老爹遗嘱,就按简单的办。

但是这时,有人不答应了,这人就是刘保。

梁商有刘保这样的女婿,真没错嫁女儿。刘保告诉梁冀,大将军走了,你们不但要把他的葬礼搞隆重,我还要亲自到场参加吊丧。刘保好人做到底,一个星期后,他重新任命大将军,这个象征着无限权力的光荣称号,落在了梁冀身上。而梁冀原先担任的洛阳市市长一职,留给了梁不疑。

刘保两只眼,一只看对了梁商,另外一只却看错了梁冀。灾难就像天上的流火,即将落地烧烤天下了。

公元一四四年,八月。刘保于玉堂前殿驾崩,时年三十岁。紧接着,太子刘炳即位,年仅两岁。

这就是东汉的宿命,娃娃皇帝,一个接一个,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这是好事吗?对梁家外戚来说,当然是好事。

因为新皇帝太小,梁皇后升级为梁太后,临朝听政,汉朝一切事务由她说了算。但是对满朝士大夫来说,这是坏事,天大的坏事。坏事的程度,绝对不亚于马车脱轨,要葬身于悬崖之下的危险。

国之不幸,外戚当道,何况还是个禽兽型的外戚当道。一想到这事,有人心里就痛了。为国心痛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以行动来捍卫国家尊严的,却为数不多。

其中付出过巨大代价的,可能就只有李固和杜乔。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今属陕西省)人,典型的官二代。老爹做过司徒,位居三公,他不引以为豪,也不引以为耻,而是淡然处之。老爹当司徒的时候,他常出入洛阳,却从不声张。

那时他一心最想做的,就是读书做人。为了求学,他踏遍天下大好河山,拜天下高人为师,结交天下英豪。有人认为他很适合做官,于是向中央推荐,结果反而被他以托病为由,死都不出江湖。

他隐没江湖,不是不怀恋江湖,而是时候未到。这不是没有先例,当年被喻为关西孔夫子的杨震,就是李固的榜样。

跟柏拉图一样,李固也有一个理想国的理念。为了表达他的理念,他曾上书陈述,概括起来只有两点:一是权去外戚,政归国家;二是控制宦官人数,中常侍两个,小黄门五人,由方直人士担当。实现此举,国家即可太平。

李固的奏书,是给刘保上的。当时刘保也看到了,认为他说得很在理,东汉的两个大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外戚和宦官问题。把这两个大问题处理好了,国家太平,那是指日可待。

然而赞同是一回事,实行却是另一回事。刘保还是爱他的梁皇后,还是要委梁商为大将军。

李固见状,只好向当了大将军的梁商上书,说古人伯成子高是你的榜样,只要你肯向他学习,我保你永垂不朽。

梁商一看,苦笑不已。

据《庄子》载,伯成子高是黄帝时的国君,夏禹当政时,他放弃国君高位,去国离乡,选择了田园生活。梁商固然为人低调,这并不代表他不想当官。他想当官想得都睡不着觉,只是为了安全考虑,才选择了少冒头的保身哲学。李固竟然叫他为了一个镜中花水中月的虚名,告别权力去当农夫,你以为我真成了二百五了不成?

顺便交代一下,梁商当官时,李固是他提拔上来的,李固不替梁商着想,反而出这损人不利己的烂招,实在叫人想不通。想不通的梁商,还是想通了一件事,李固不能放在身边用了,这是一个定时炸弹,最好把他打发得远远的。

于是他一挥手,就把李固调出洛阳城,到了荆州当刺史。多年以后,梁商走了,刘保也走了,李固竟然混出头了。

他脚踏实地,一路走到今天的位置——太尉。

无论李固走到哪里,他依然记住他活着的责任:权去外戚,政归国家。这是多么沉重,而又多么诱人的理想啊。为了这个梦中的诱惑,他宁愿化身为蛾,向前扑火,依然在所不辞。

李固告诉世界,他不是为当官而活着,当官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梦想。但是渴望救世的神仙,却碰上了乱世的魔鬼。这时,梁冀像一堵巨大的墙横在了他面前,不可避免地,两人就交上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