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蝴蝶效应(第4/11页)

这个东西,就是他手中的权力。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耸人听闻。熟悉秦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秦王嬴政老妈赵姬是怎么培养男宠的。那时,吕不韦害怕赵姬把他缠住,影响仕途,出了一个损招,向赵姬推荐了天下第一阳具男嫪毐。结果赵姬很受用,还跟人家生了两个儿子,一脚把吕不韦蹬开,于是嫪毐就成了咸阳城的红人,嚣张得不得了。

女人啊,天生就是情感动物。你一旦把她的心抓住了,她没有什么是不能给你的。前车之鉴,不能不警惕,防患于未然哪。

既然如此,就必须先下手为强。窦宪说到做到,很快,他就派出杀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潜到上东门,把刘畅干掉。

这一刀捅得很干净,没留下什么痕迹,窦宪很是得意。窦宪好像是应该很得意。在窦太后的地盘上东门,而且还在禁卫部队的团团保护中,把吃软饭的刘畅干掉,竟然还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事情果真如此吗?难道汉朝真有人练出了凌波微步、飞檐走壁、摘叶杀人、杀人于无形之盖世神功?

事实上,窦宪做到的也就只是让窦太后不知不觉。因为除了窦太后一个人,满洛阳人都知道,干掉刘畅的不是什么江湖高手,而是侍中窦宪。可怕的杀手就隐藏在窦太后身边。

但是,主管案件的有关部门没有一个敢吭声。因为这时,窦宪已经派人来打招呼了。窦太后得罪不得,窦宪更是惹不得。于是,左右为难的办案部门只好想到一计狠招——嫁祸,替窦宪找替死鬼。

其实也不用找,窦宪已经替他们找到了。此人正是刘畅的弟弟利侯刘刚。他之所以成为窦宪的最佳替身,主要是他长期跟刘畅不和。就这样,在窦宪的指导下,有关部门把刘刚列为重点嫌疑人,请求窦太后批准逮捕。

此时,窦太后基本气疯了。自己亲爱的情人死在自己的别墅里,耻辱可笑,老脸简直没处搁了。于是,她都没怎么过大脑,就批准了报告。

然而,愤怒会使人智商降低。窦太后并没有意识到,以致报告中出现的一个常识性错误,她都没有看出来。

看过侦破片的都知道,在某些凶杀案中,狡猾的杀手为了开脱罪行,经常制造一些他不在现场的证据。而要证明他不在现场,只需证明在相同的时间他出现在另外一个场合就行了。

有关部门说,刘刚是凶手,可满洛阳的人都知道,当刘畅被杀时,刘刚正在千里之遥的齐国。刘刚没有长翅膀,他总不会飞进上东门干掉刘畅,再飞回齐国老家吧?

以上道理,众人皆知,唯有窦太后不知。更没有人敢到她那里捅破这层窗户纸。

可纸是包不住火的,雪地是埋不了死人的。窦宪还真不傻,他认为,务必在窦太后知晓内幕之前了结此案。紧接着,他就命令侍御史迅速出动,跟青州府(今山东省北部)组成联合法庭,审判刘刚,并准备快速定案,杀人灭口。

窦宪以为,他这件事肯定也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然而,当他还来不及得意扬扬时,有人正在背后冷笑,准备揭他的老底了。

决意跟窦宪撕破脸皮的人叫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凡是不怕死者,多数有不怕死之缘由,要么是真的不怕死,要么就是背后有人罩着,要么就是吃饱了撑着的。韩棱很特殊,他不是不怕死,更不是吃饱了撑着,就只是想站出来说个人话。

韩棱之所以要说人话,是因为他一直以来,在公众面前充当的都是正面形象。他幼年少孤,以孝友称。壮年以后出仕,忠正刚直,甚受刘庄喜爱,将他从郡里调到中央干活。后来,刘炟当了皇帝,对他更是欣赏不已,曾赐他尚书宝剑。

请注意了,是尚书宝剑,而不是上方宝剑。当时获殊荣者,唯有三人,韩棱为首。可见,作为两朝元老重臣,韩棱很有必要站出来说这个人话。

韩棱给窦太后上书,说:“凶手就在洛阳城里,窦太后您竟然派人去千里之遥的齐国抓人,这不是中奸臣之计吗?”

窦太后一看,先是一愣,转而一怒。她把韩棱召来,厉声骂道:“你有资格不保持沉默,但是请你不要乱说话。”

韩棱昂首挺胸,骄傲地说道:“我有没有乱说话,不是由你说了算。反正我就坚持我的看法,随便你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