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血染的风采(第8/9页)
刘秀是这样说的:大司马吴汉,尽管擅长陆战,可是对水战还一窍不通,攻打荆门的事,征南大将军岑彭说了算。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英明而正确的决策。
此时,替公孙述驻守荆门的是翼江王田戎。两年前,正是这厮率军从奉节顺江直下,把岑彭辛辛苦苦抢下的地盘全都抢回去了。老实地说,公孙述派这么一个宝贝驻守长江的确很靠谱。仅从他布置封锁长江的建筑和策略来看,就知道是个不好惹的人。
田戎绝了陆路,截江设阻,在长江两岸筑起桥堡,江上撒满浮桥。大船想要通过,根本就没门。所以,岑彭要拿下荆门,就必须搞定漂在长江上的浮桥。怎样才能突破浮桥,这的确是个棘手的技术活。
事实上,无论活儿多棘手,只要脑子好使就行了。很明显,岑彭的脑子是够用的。
俗谚曰:宁可逆山,不可逆水。水战这玩意,还真不是一般人玩的。了解赤壁之战的人都知道,要想打赢水战,仅靠人多船大还不行,必须靠天助。天要助人,不需别的,只需一场好风。
比较之下,后人周瑜和岑彭现在的处境一样,敌人在上游,他们在下游。下游的船要走得快,必须得有东风。没有东风,即使周瑜有天大的本事,也只有望江兴叹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有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而且,东风最无力的时候是秋天。秋天花凋叶落,天地一片苍凉。曹操却在大冬天去攻打东吴,难怪周瑜为东风都头大了。
对岑彭来说,东风就像是他家吹出来的,想什么时候吹都是可以的。事实就摆在你面前,你不服都不行。
因为岑彭攻打公孙述的时间是在四月。三、四月的春风不吹则罢,一吹那是一个烈啊。
很快,岑彭在军中招募了一批士兵,组成了一支敢死队。他把这批人都装上快船。岑彭给他们的任务是全部立于江边待命,只要东风一起,即刻逆江而上,斩断浮桥,冲将过去。
就是在东风烈的日子,岑彭对田戎发起了攻击。
岑彭的敢死队乘着东风逆流而上。但是,当所有快船冲进浮桥中央时,却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快船被钩住,动弹不了了。
真怀疑田戎是水鬼抬胎来的,要不然怎么会如此熟悉水情,放钩钩船。然而,一幕充满悲壮情怀的奇迹竟然发生了。岑彭的敢死队中有一名叫鲁奇的,见冲垮浮桥无望,突然举起火把,点燃浮桥。
火势借着东风,东风推着火苗,向长江两岸燃烧。火势迅速猛烈,两岸敌军桥堡都被烧上,塌陷一片,敌军乱成一团。
火候已到。接着,岑彭果断号令进军,满江战船,黑压压一片,压向荆门。岑彭乘势向田戎发起攻击,所向披靡,不可阻挡。田戎军中不算吓跑逃掉的,仅慌乱跌落水中的,就有数千人。
岑彭这一战打得漂亮极了。斩将数人,田戎本人魂儿都要飞了,日夜不停,一口气跑回了江州(今重庆市)。此等速度,此等狼狈,此等惜命之举,真可谓可歌可泣,长江之水无不为之动容。
田戎在前面跑,岑彭则在后面紧追不放。很快,岑彭的水军就降临于江州渡口。
岑彭在长江水上观察一番,突然发现,田戎一下子溜得这么快,躲进江州城不是没道理的。江州城是典型山城,山高水低,仰攻不利,这是其一;江州城池坚固,城中粮食充足,这是其二。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全被占尽了。要想速攻城下,并非易事。
此时,田戎可能会认为,岑彭如果胆敢攻城,他奉陪到底。如果徘徊不进,肯定撑不了多久。粮食吃完了,他们自然会灰溜溜地走人。
田戎这个主意是没错的。岑彭人多粮少,开战之前吴汉就忧虑过。汉军追杀千里,粮道跟不上,攻城不下,粮食不够吃,除了滚蛋还有更好的退路吗?
然而,岑彭还是要告诉田戎,别得意得太早了。就在长江水上,他已经发现一条生粮之道。
去过重庆的人只要往朝天门广场一站,整个长江流线皆收眼底。在重庆朝天门渡口,有一条长江最大的支流嘉陵江,于此与长江汇合,壮大了长江之气势。天下的水是相通的,凡是江水流通的地方,肯定有城。岑彭认为,与其在江州渡口被困住,不如绕道嘉陵江而上,攻城抢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