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汉朝,今夜请将我遗忘(第5/12页)

刘病已不信邪,他登基时,便将那克夫之女召入后宫。不知是刘病已冷落了她,还是怎的,王女士一直无子。尽管如此,王女士任劳任怨,性格敦厚,不怎么招人耳目。

公元前64年,二月二十六日。刘病已正式封王夫人为皇后,同时,指定王皇后抚养太子刘奭。

世间之事多奇妙。王女士人长得不怎么样,还特不招男人喜欢,进宫还是靠关系的。没想到,只一夜之间,便摇身一变,成了皇后,还当了太子他妈。或许她做梦都梦不到,轮八辈子都轮不到她头上的好事,偏偏轮上了。

事实上,这都是假象。很快的,王皇后就发现,在这个皇宫里,她只有履行义务的份,却没有可享受的权力。皇后是刘病已给他的一个虚名,几百年都没来看她一眼。皇后想见皇帝一面,比登天摘月还要难。

政治,总是使人类命运变得传奇和荒谬。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仿佛看到,汉宫里那个沉默寡语的女子,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脸上挂着两行清泪,徘徊窗前,独自悲怆。

整完一事,还有一事。在刘病已看来,第二件心事,绝不亚于上面那件。这一次,刘病已心烦的是,他的名字,实在配不上他这个皇帝。于是他就想到,要不要改个名呢?

刘病已改名的理由,可以装满一箩筐。首先,名字如衣服。什么身份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那是有讲究的。当初,刘邦造反时,人家还叫他刘三或者刘季的。当他当上皇帝后,谁还敢乱叫?又当初,刘彻小时还叫过刘雉。后来,刘启觉得这个雉太难听,于是替他改了个名,叫刘彻。

刘病已这个名字,不知是谁给他起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名字,跟刘病已小时候爱生病的经历有关。或许是为了图个吉利,就起了病已这个名字。所谓病已,可以这样理解:病,就是生病;已,就是停止。病已,就是希望停止生病的意思了。

名字是吉利了,但还不够。名字既然如衣服,不但讲究合身,还要讲究审美。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相同,亦有特大不同。西方文化,讲究实用。比如吃的,什么有营养,他们就吃什么。中国则不同,不但追求实用,还特追求审美。比如吃的,我们的民族能吃出千万种花样来,西方可以吗?还有,最初我们发明了炸药,我们用来制造烟花,夜晚一放,多美啊。西方则不,他们用来制造火枪,朝天一放,满天鸟落。

说了那么多,刘病已这个名字,叫起来也不好听,看起来也无美感,不合皇帝身份地位。所以,必须换。

还有,古人取名,涉及一个避讳问题。所谓避讳,就是对尊长的名字,笔下不能乱写,口中不能乱说。否则,哼哼哼……文字狱就这样诞生了。

曾记否,汉初有一纵横家,名唤蒯通,曾经怂恿韩信反刘投项。事实上,蒯通原名叫蒯彻。后来因为“彻”字跟刘彻的同名,所以班固在《汉书》里都不敢呼蒯彻,替他改名叫蒯通。

英国哲学家罗素先生说过,只有野蛮部落,才会讲究避讳。如果用罗素这话来检验中国文化,那是大大的错。中国N多年前早就告别部落时代了。可是,古代中国,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越来越发达,避讳竟然也与时俱进,越来越讲究。最后,避讳问题竟然还发展成了一门学问,如果某个教授有心研究此学,甚至可以用来招研究生了。

不过,一般情况下,避讳有以下四种方法:一是,改字;二是,空格;三是,缺笔;四是,改音。改字,就是改名,比如蒯通。空格,就是空出格来,不要写名,另外写标注。缺笔,就是写名可以,但不要写完,缺几笔几画。改音,就是改成别的读法,别同音读出来,触犯禁忌。

刘病已这个名字中的“病”字在平时的使用率那是很高的。人的一生当中,你可以不谈兴邦治国和大彻大悟,但是不谈生老病死,绝不可能。然而,“病”字使用率高,不懂避讳的人犯错概率就高。还是改吧,改了对别人好,更是为自己好。就这么办了。

公元前64年,五月。刘病已下诏,正式向天下宣布,从此改名为刘询。不过,为了称呼方便,就委屈一下刘询了,以后我们还是继续叫他刘病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