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反了,全反了(第7/11页)

袁盎不仅仅是骂骂过嘴瘾,他真的行动了。晁错找不到可以整治袁盎的人,但是袁盎马上就找到了可以修理晁错的人。此人,正是被刘启刚刚封为大将军的外戚,窦婴同志。

袁盎叫窦婴为一声同志,那是没错的。我们知道,窦婴因为不同意晁错削藩计划,所以和他吵得不可开交。按阶级斗争法则,敌人的敌人,永远是我的朋友。那么,袁盎找到窦婴作为同盟反击晁错,那是理所当然的了。

其实,袁盎和窦婴除了拥有共同的敌人之外,他们一直都是站在同一个战壕战斗。在他们这个同一个阶级的队伍里,当然是窦婴当老大。现在,战友袁盎身陷绝境,窦婴当然不能袖手旁观。

于是,袁盎夜里急见窦婴,窦婴二话不说,带着袁盎直接奔入刘启宫中。然而,当袁盎独自被刘启召到面前时,他发现一个不该发现的人也在现场。此人,晁错是也。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他们人生第一次正式同堂聚会。如果袁盎没有猜错的话,这也应该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正式会面。

此时,刘启首先发话了。他问袁盎道: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

刘启此言,意思就是说:现在吴楚两国都反了,请问你有什么看法。此话,乍听上去,极是平常。然而,其中却暗藏玄机。这个玄机就是:刘启不但不憎恶袁盎的到来,似乎显得有些欣慰。

这时,只见袁盎从容答道:陛下放心,吴楚反,臣窃以为不足忧!

袁盎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刘启头都大了,他竟然还说吴王不足忧的话。

刘启问袁盎:吴王一个白发老头还要造反,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准备,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你怎么说他不足忧呢?

袁盎答道:吴王之所以乱,正是此诱亡命之徒及奸诈小人的结果。

这时,一旁的晁错插话道:没错,袁盎所言是也。

刘启看了晁错一眼,又问袁盎:那么,你可有摆平吴王的办法?

办法当然是有的。如果没有,今天也不会急闯皇宫,更不会斗胆在刘启面前说大话,更更不会当着晁错的面,置他于死地而后快。

有时想想,也够悲哀的。人类许多高妙的智慧,都是在个体生死存亡的时刻迸发出来的。袁盎绝杀晁错,并不是他主动所为,而是他被逼急跳墙才想出来的绝招。

现在,袁盎真的出狠招了。

袁盎对刘启说道:请陛下先摒退左右,摆平吴王的计谋,我只能告诉陛下一人。

此时只有三个人在谋事,袁盎、刘启、晁错。屏退左右,这个左右,当然指的是晁错。于是,刘启转过头,看看晁错。晁错一脸尴尬和恨意,却又无法发作。最后,晁错只好恨恨地瞅了袁盎一眼,避开了现场。

晁错既出,刘启接着问袁盎计谋。袁盎强忍多日的恐惧像恶之花,即刻开放在刘启的面前。

袁盎对刘启说道:摆平吴王的办法很简单。吴王造反,不过是因为晁错削了他们的土地。如果陛下杀晁错,向诸侯谢罪,复还诸侯故地。兵刃之灾,立即化解!

诛晁错?!办法真的管用吗?

刘启沉默了。

沉默,可怕的沉默。

最后,刘启长长地叹息道:我不知道诸侯们的诚意如何,如果可行的话,我想我不会因为爱一个人而得罪了天下所有的人。

好啊,刘启终究还是动心了。千等万等,袁盎等的就是这句话。袁盎心里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刘启说道:诛晁错,复故地,以此谢罪天下。这,只能是唯一的办法了。时不待我,请陛下拿定主意。

其实,刘启一语既出,心中主意已定。一个字,杀!而且,诛杀晁错,还必须得快。快的好处是,杀晁错个措手不及,避免意外出现;同时,以此尽快消退刘濞进犯。

于是,刘启和袁盎决定分工行动:诛晁错,刘启来办;退刘濞,袁盎来办。

紧跟着,刘启改拜袁盎为太常,整装密行。同时,刘启也秘密行动了。首先,刘启把丞相,首都警备区司令(中尉),司法部长(廷尉)等三人叫来,让他们出面弹劾晁错;其次,刘启在三人的弹劾书上签字:同意通斩晁错老少一家。

此时,晁错还被蒙在鼓里。没有人给他打招呼,亦没有人给他通风报信。整个长安城,安静得有些空洞,甚至恐怖。晁错不知道,在这座别人的城市里,他不过是落单的孤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