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统一之战(第3/13页)

赵国的灭亡,意味着秦国向统一天下的目标迈出了突破性的一大步。嬴政驾临邯郸,故地重游。这座都城,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初九年的地方。可是,他对这里没有爱,只有恨。曾经,邯郸带给他的都是苦难和耻辱的回忆。而现在,他以征服者的姿态回归,邯郸匍匐在他脚下,任他予取予求。

 

复仇在我,我必报应。那些侮辱过他们母子的仇家,如今安在?即使他们中的某些人已经死去,可是他们的子孙还在!在秦军的满城搜捕之下,嬴政母子的仇家尽数缉获。等待他们的,是被活埋的命运。

 

嬴政冷冷望着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看着他们号叫挣扎,看着他们被尘土残酷掩埋,心中充满复仇的快意。他曾经答应过他母亲,他一定会狠狠惩罚当年那些侮辱和欺负他们的人。

 

他做到了。

 

当嬴政在邯郸倾泄他的怒火之时,咸阳甘泉宫内,太后赵姬缓缓合上了她昏暗的双眼,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想念着嬴政——她在这世上唯一的牵挂。虽然嬴政曾夺走了她的一切,夺走了她的嫪毐,夺走了她的另外两个儿子,夺走了吕不韦。可是,她依然深爱着他。她和所有的母亲一样,相信自己的儿子是天底下最了不起的人。她又和所有的母亲都不一样,因为她的儿子确实是天底下最了不起的人。

 

她知道,等待着她儿子的,必将是一场伟大光辉、无人可及的命运。只是,她再也看不到了。

 

【3、荆轲】

 

且说赵国灭亡,末代赵王赵迁,正应了他的名字,被迁到房陵安置。房陵僻远荒凉,自然不能和繁华的邯郸相比。赵王迁思念故乡,乃作山水之歌云:

 

〖房山为宫兮,沮水为浆,

 

不闻调琴奏瑟兮,惟闻流水之汤汤!

 

水之无情兮,犹能自致于汉江,

 

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

 

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

 

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

 

余听不聪兮,敢怨秦王?〗

 

其词悲,其调哀,闻之者莫不伤感流涕。无奈何,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自致如此,悔有何用?

 

邯郸城破之时,赵王迁的长兄——赵公子嘉则侥幸得脱,率其宗族数百人,逃亡到代地,自立为代王。闻听赵氏血脉尚存,赵国大夫纷纷前往投奔。赵公子嘉于是东与燕国合兵,屯军于上谷。

 

再说燕国。自从太子丹逃亡而归,日夜思报咸阳受辱之仇。随着秦国军事行动的节节胜利,眼看秦国的兵锋即将临于燕国,燕国君臣上下皆惶惶不可终日。太子丹报仇之心越发急迫,于是阴养勇士,欲用为刺客,伺机刺杀秦王嬴政。

 

燕国有处士田光先生,当年曾以勇力胆略闻名于国中,如今年岁虽高,积威犹在。太子丹与田光相谋,欲请其出山,担当刺秦大任。田光推辞道:“臣老也,不堪为太子用。”太子丹又指门下诸客,问谁人可担此任。田光道,“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秦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恐皆非成事之人。”太子丹大急,道,“此三子皆勇冠燕国。倘不可用,则再无可用之人也。”

 

田光道,“臣知一人,姓荆名轲,可为太子使也。”

 

太子丹道,“世间竟有人勇逾此三子乎?”

 

田光道,“荆轲乃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岂此三子所能比。”

 

太子丹大喜,乃召荆轲,避席顿首曰:“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祸将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纵。丹之私计愚,愿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诚得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若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荆轲许诺。太子丹乃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太子丹欲得荆轲之忠心死力,对荆轲可谓是曲意奉迎、下足血本。曾与荆轲同游东宫池,荆轲拾瓦投龟,太子丹捧金丸进之,让荆轲拿金丸投龟。又共乘千里马,荆轲道,“千里马肝美。”太子丹即杀马进肝。又置酒于华阳台,有美人鼓琴,荆轲赞道,“好手也。”太子丹即断美人之手,以玉盘盛之,献于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