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既得陇(第4/14页)

马援大笑道:“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在西北多年攒下的人品终于派上用场,被王莽拜为汉中太守,一跃成为和三位兄长齐平的二千石。马援到任没几天,位子尚未坐热,王莽创业未半,中道崩殂,马援也挂冠而去,重返凉州。隗嚣久闻其名,召入帐下,拜为绥德将军,极见信任,大小决策,皆与商议。

隗嚣委派马援为使者,一则看重马援的人品,有用世之志,无贪财之心;二则也因为马援和公孙述同为扶风茂陵人,不仅是老乡,更是邻居,两人一块光屁股长大,交情非同一般。

马援奉命率使团出访蜀国,心中想得挺美,虽说他和公孙述已有多年未见,但以他们发小的情分,这一到蜀国,公孙述还不得屁颠颠地出城相迎,而一见之下,肯定情难自禁,即便不马上拉着他同床共枕,至少也得把臂握手,欢如平生。

马援行至成都城外,全无动静,进城之后,还是没有动静。进入驿馆,仍然没有动静。许久之后,才有使者慢吞吞前来,宣布皇帝召见。马援遭遇如此冷落,心中窝着火,随使者来到宫殿,拾级而上,一路武士防贼似的夹道而立,戈矛森严。

行至大殿外,使者一伸手,在这儿候着。马援捺着性子候了半晌,终于有一位太监从殿内出来,旁若无人地引吭高呼:“宣使者马援进殿。”

马援压着怒火,由太监领入殿内。公孙述高高在上,束手而立。马援正欲大步上前,来一个久别重逢的拥抱,太监拦住,道:“就在这儿拜。”

马援面色铁青,遥拜公孙述,公孙述也远远还礼。太监又高声道:“礼毕,使者马援告退。”

整个召见持续了不到一分钟,就此草草结束。

马援回到驿馆,很快又有太监送来新制的都布单衣、交让冠,命他换上。马援怒问道:“这又是为何?”

太监一副看见乡下人的表情,鄙夷地答道:“陛下要在宗庙召见你。欲入宗庙,怎能不先正衣冠?”

马援再被领入蜀国宗庙,百官俱在,济济一堂,然而都沉默着。又候了良久,公孙述这才鸾旗旄骑,警跸就车,磬折而入。百官匍匐在地,山呼万岁。

公孙述穿越人群,缓步走上御座,脸上不喜不悲,不乐不怒,有如木雕泥塑,保持着高深莫测的天子威严。

公孙述少年出仕,靠了父亲的荫庇,被选为郎官,时常追随皇帝左右,耳濡目染之下,对于皇帝的派头可谓烂熟。公孙述称帝之后,凭借记忆,照着葫芦画瓢,居然也将汉室制度恢复了十之八九。

因此,刘秀、隗嚣、公孙述三分天下,不仅是指地域,而且三人也各得帝国之一体:刘秀得其武力,隗嚣得其文化,公孙述得其礼仪。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然而,这是指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而言。情况如果倒过来,上级不断要下级给自己上贡,长辈不断要晚辈给自己磕头,那情形就未免让人恶心想吐。

在公孙述这边,觉得自己是对马援待以朝廷之礼;而在马援看来,公孙述则分明是在卖弄显摆:好你个公孙述,咱们当年一块光屁股长大,你以为你穿上皇袍我就不认识你了?你有几根毛,我还不清楚?

公孙述何尝不知道马援此行之目的,马援代表隗嚣而来,马援的态度,将直接决定隗嚣的站队,因此,理当尽吾国之物力,结彼人之欢心。

朝堂之上,公孙述固然公事公办,退朝之后,却又立刻派使者给马援及其宾客送来厚礼,以为笼络,又向马援郑重许诺,只要他肯为蜀国效命,马上封为侯爵,官拜大将军。

宾客们得了重赏,乐而思蜀,纷纷劝马援留下。马援已经彻底被公孙述伤了感情,心寒如冰,冷冷答道:“天下雄雌未定,公孙述不学周公,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而修饰边幅,呆如木偶,人味全无。如此之人,岂可久事?如此之国,岂可久居!”

马援不顾公孙述再三挽留,坚决辞归,返回天水复命。隗嚣早已是望眼欲穿,一见马援,按倒就问:“此去蜀国,观感如何?”

马援毫不犹豫,立下断语:“公孙述乃井底之蛙,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隗嚣闻言,意下怏怏,相比刘秀的封侯,他还是更喜欢公孙述的封王。然而,马援对公孙述的评价如此之低,口气又是如此坚定,容不得他不信。隗嚣于是叹道:“既然如此,有劳你再去一趟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