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帝王莽(第5/9页)
《飞燕外传》乃是野史,不免有虚构杜撰,正史记载成帝之死则相对隐晦,但也同样将赵合德推为罪魁祸首。皇太后王政君命人穷追元帝死因,赵合德羞于自辩,谢罪自杀。
好奇心到此为止,言归正传,且说成帝生前因为自己并无子嗣,于是预先立侄子刘欣为皇太子。成帝死后,刘欣继位登基,是为汉哀帝。
按照历史经验,凡是谥号为哀帝的皇帝,通常都不靠谱,要么柔弱,要么受人摆布,再加上汉哀帝刘欣生平事迹,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和董贤的同性之恋,并为后世贡献出了一句成语——断袖之癖,所以更加容易让人误会,以为汉哀帝刘欣只不过是又一个耽迷享受、无所作为的昏庸皇帝。
其实,哀帝刘欣很强!
汉成帝在位之时,几乎是一个空架子,权力全部操控在王家手中。在后宫里,他可以随便冲动,进而随便行动,但一旦出了后宫,对不起,冲动可以,行动不行。譬如,有一回汉成帝召见刘歆,相谈甚欢,一时冲动,便想封刘歆为中常侍,左右人一致反对,这事得先征求大将军王凤的意见。汉成帝不悦,中常侍又不是什么大官,这点小事,有必要问大将军王凤吗?左右人叩头而争,有必要,相当有必要。汉成帝于是问大将军王凤,王凤摇摇头,NO。汉成帝没辙,只得打消念头,回后宫发泄而去。
哀帝继位之时,年方二十,年轻气盛,他可不想当成帝这样的窝囊皇帝,他要做真正的天下至尊,“天下之众,受制于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无疑就是权倾朝野的王家。
哀帝也深知王家势力根深叶茂,想一举拿下并非易事,因此继位之初并未轻举妄动,而是对王家大为笼络,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对王家的几个实力派人物——王莽、王根、王舜等人,也都增封加邑。稳住王家之后,哀帝开始培植自己的外戚势力,尊自己的祖母傅太后为皇太太后,与太皇太后王政君平起平坐,再尊自己的母亲丁姬为帝太后,先后封傅氏侯者六人、大司马二人、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诸曹十余人,封丁氏侯者凡二人、大司马一人、将军、九卿二千石六人。
羽翼丰满之后,哀帝这才开始向王家动刀,罢免大司马王莽,遣归封国,其余王氏也都调离中央,各回封地,朝中官吏凡是由王家所荐举任命的,一律免职。煊赫一时的王家,遭遇毁灭性打击,中央朝廷之上,王家一人不剩,从此远离权力中心。而王家一直以来的老天牌、保护神王政君,也被架空一旁,非但失去了干预朝政的权力,更在后宫受尽委屈,哀帝的祖母和母亲经常当面称呼她为老太婆,辱戏她以取乐。
哀帝继位的第二年和第五年,哀帝的母亲丁姬和祖母傅太后先后辞世,然而对王家而言,依然看不到任何重返权力中心的希望。朝政大权,早已牢牢握在哀帝手上,哪里肯再和王家分享?哀帝继位以来,以杀立威,先后杀了两位丞相,重臣十数,大臣们噤若寒蝉,莫之能抗,哀帝年纪轻轻,其权威竟已经和当年的汉武帝、汉宣帝相仿佛。哀帝专宠董贤,将年仅二十二岁的董贤封为大司马、高安侯,没人敢于反对,哀帝更在一次酒宴上公开告诉众人:“吾欲法尧禅舜,何如?”意思是禅位让董贤当皇帝,群臣也只能默默而已。
再说王莽回到封地新野都乡,当时制度,诸侯未经许可,不得随意离开封地,王莽名为就国,实如软禁。王莽杜门自守,咀嚼着失去权力的落寞,体味着扫地出门的悲凉,姑妈王政君已经指望不上,他要想重返长安,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就只剩下他多年积攒下来的名望。适逢他二儿子王获杀了一名奴婢,王莽大喜,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强迫王获自杀谢罪。照理说,杀了一名奴婢,大不了赔些钱财就是了,犯得着赔上自家儿子的性命吗?王莽一笑,这你就不懂了,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矫枉必须过正,王获如果是死罪,我杀了他就一点也不稀奇,相反,王获明明可以活命,我却偏要杀他,这才是本事。什么叫大义灭亲,那就是有机会要杀,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杀。
王莽逼死王获之后,舆论一片赞扬,都夸王莽公正严明、不徇私情,前后一百多人上书给哀帝,为王莽喊冤鸣不平。哀帝也感到了舆论的压力,反正现在自己权力已经稳固,谅王莽也不可能翻出什么大浪来,于是乐得顺应民意,将王莽征回长安,命其侍奉太皇太后王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