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太学(第5/6页)

刘秀斜瞥邓禹一眼,你这小儿,毛都没长齐,哪能解男女之事?于是逗邓禹道:“美人有什么不好?”

邓禹道:“勘破吧。美人有什么好,同样还不是由70%的水分构成?”

刘秀道:“话是没错,可你看看人家那表面张力!”

邓禹再度棒喝道:“放下吧,红颜骷髅,同样是骨头外面蒙层皮而已。”

刘秀道:“可你看看人家那摩擦系数!”

邓禹怒道:“自在吧,皓齿红唇,乌鬓黛眉,无非也只是一堆颜色罢了。”

刘秀道:“可你看看人家那分辨率!”

刘秀成心要逗邓禹,邓禹那一副小圣人的样子,总是让他又爱又气。邓禹也觉出味道不对,问刘秀道:“你成心的?”

刘秀大笑,而邓禹的脸色却瞬间阴郁下来,泫然欲哭,但又拼命忍住,倔犟地转身便走,刘秀想唤,却哪里唤得住。

No.5:忘川

过了几日,邓禹心中仍记着仇,再度登门,从床上揪起刘秀,开口便问:“我好心,你却成心,是何道理?”

刘秀美梦做到一半,又被吵醒,心中大恨,但看看邓禹满脸粉嫩兼无辜,却也不好发作,只得和邓禹讲道理,当下说道:你是不是觉得,像你这样的神童,尚且天天用功,那像我这样的笨人,更应该日夜发奋了?

邓禹涨红了脸,嘟囔道:我可没这么说。但那表情,分明是对刘秀的话表示默认:不好意思,你确实比我笨!

刘秀哈哈大笑,道:我问你,你这么辛苦读书,所为何来?

邓禹怔了一怔,答道:当然是求学问。

刘秀大摇其头,道:这话别人说,我信。你说,我不信。你读书,只不过是为了争强好胜,是要证明你比所有人都聪明。

要说刘秀看人,那真是一看一个准,多年以后,正是因为天性中的争强好胜,使邓禹遭遇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并几乎就此一蹶不振,当然此乃后话,且按下不表。此时的邓禹,尚未吃过亏,自然对刘秀的批评不肯服气,以为刘秀只是妒忌,于是撇着嘴,不屑言语。

刘秀长叹一口气,他知道:“邓禹从小就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优越感早已渗透于每个毛孔,在他眼中,从来都只有别人错而自己对,因此,要想让邓禹转变观念,只能从根本上将其彻底击溃。刘秀于是问邓禹:六经从何而来?”

“圣人著作。”

“圣人在著作六经之前,可曾读过六经?”

“不曾。”

“然则圣人之意思,又从何而来?”

邓禹迟疑间,刘秀已自答道:圣人之意思,无不自这世间万物而来。道何在?无所不在。在野泽,也在闹市;在南阳,也在长安;在愚夫,也在美人。

我之所以成心,便是要警醒于你。都说你善《诗》,《诗》三百篇,第一篇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什么意思?你读一万遍也不能领会,但你看上美人一次,就全明白了。

圣人所以著六经,无非因为深情。你未经世事,不近人情,怎能求得六经真义?书斋方寸之地,怎敌河山万里?我实在告诉你,你固守六经不放,好比是盆中之虫,终日行绕,不离其盆中。

读万卷书,更须行万里路。读六经而不阅世事,有如买椟还珠,入宝山而空回。纵使勤苦,也只是徒然费神伤身,有何益哉!

六经是死经,这世界才是一部活经。你前日责备于我,也是一片爱我之心,非我不听也,我岂不读经哉,我读活经是矣!

邓禹真后悔自己不该来,非但没讨回公道:“反多挨了一番教训,意色间不免怏怏。”刘秀知道邓禹心中委屈,于是笑道:且随我到河边。“邓禹连连摇头,去河边做甚,又陪你看美人?不去,不去。刘秀轻踢邓禹一脚:叫你去你就去,哪来这许多废话?”

到了河边,刘秀指着河水,问邓禹道:“看这水,你想到什么?”

邓禹犹豫片刻,试探答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刘秀打断邓禹:“我不问孔子,问你。”

邓禹一时语塞,心想,水就是水呗。刘秀道:“水,天下之至柔弱也,所以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燃;所以依地而流,随势而变,或邅回川谷之间,或滔腾大荒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