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暖暖的靡红(第3/4页)
以现下的例子打个比方,江南的田价比之湖广的田价要高出一半,每年的产值比之湖广也要高出一半。而士兵在军功田分配的可以用只比湖广军功田【举个例子】高出一成或是两成的军功积分,就能把江南的军功田拿到手。于是轮到分配的时候,十亩的江南田地也就只能得到十一亩或是十二亩湖广田地的收益,实际上是白白少了三四亩的银子啊。
士兵们又不是傻子,他们当然拎得清里头的轻重啦。
现在时间还短,或是说还有顾及,可明年、后年,连续的损失,连续的吃亏,届时他们还会默不出声吗?
军人合作社也快分裂了。“再牢固的友谊也强不过利益。”
何况军人真正的战友情也就是基层的班排队。这就像21世纪时候的‘老乡’,在魔都,只要是一个省的就感觉着亲近一些,要是一个市、一个县的人,那就更亲近了。而要是到了省会,都是一个省的,论的就是市了;同样到了市里,论的就是一个县了。
这种友谊又有什么不好破裂的呢?
等到他们退役的时候,那就跟不用顾及啥了。尤其这两年里陈鸣一直表现的对军人合作社,兴致淡淡的,今后几年里他的兴致也会一直淡淡的。直到让大部分的士兵都认为陈鸣就不怎么关注军人合作社的具体权利、分配等等,那么它分裂的时候也就到了。
军事学院编撰的教材,陈鸣一直看到了中午才停住,平心而论,还算公平公正。清军马队冲击的时机把握很到位,最初时候的冲锋也相当勇敢,至于最后士气大挫也实属正常。清军马队损失了两千骑兵,他们总共也就万把骑兵,两成的战损率了,士气再不大挫,那就是铁军了!
敌我双方都给出了公平的评价。
陈鸣在第一页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阅’字。
军事教材——战例分析,一切都要建立在真实之上,公平公正的评论双边得失,如此才能让学员们学到最有用的经验。
不然的话,战例分析搞成了陈鸣上辈子的官面文章,粉饰脸面,那就很可悲了。而更可悲的是,这种环境下往往会让国人变得不相信自己国家的‘话’,而百分百的去相信外国人的‘话’。
似乎粉末太平,给自己脸上擦粉的勾当,就只有中国人会干一样。国家的文字资料都特么是假的,外国的文字资料就是最最真实的史实。这种国家公信力的丧失,是上辈子红朝社会一切不稳定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最最可怕的丧失!
陈鸣对于石碌铁矿,还有鸿基煤矿、鸿基港的发展还是比较满意的,南洋水师的剿匪工作进行的也比较给力,只要能完成预定目标就行。
真正让陈鸣感兴趣的是迁移到鸿基城与港口的明乡人。
这些人是大陆“三藩之乱”时候退入安南的遗民。当时台湾的郑经部队节节败退,在大陆已无法立足,郑在雷州半岛的统治岌岌可危。三千多忠于明朝的遗民迫于无奈,在郑明将领陈上川、杨彦迪、郑怀仁等率领下,搭乘五十艘战船迁入当时由高棉人【柬埔寨】所控制的下高棉(今日越南南部)地区,随后清朝固守中原,南明复辟无望,这些移民于是在越定居。明乡人原称明香,意指明朝香火。
如今陆续迁入鸿基城区域的明乡人已经有六七千人。这些人多会说粤语和越南语,其中一些大家,也就是读书人,还会说一口官话,这些人的迁入极大的缓解了鸿基城人手紧张的局面,而且里面不少人成为了翻译,也加快了陈汉与安南人的交流。
同时一个叫鄚天赐的人派人到鸿基港,声称自己是港口国的土王,乃是当年与陈上川、杨彦迪、郑怀仁等人一块南下的鄚玖的后人,愿意献土归化中华,只是他的港口国刚刚被一统暹罗的华人国王郑信所占领。
鲁山现在还有一个苏禄王呢。这家伙看样子是要留在鲁山过年了,只是他身边的那个苏义还有几个近臣,倒是已经回了苏禄。陈惠还给苏义封了一个外交部特使的头衔!
鸿基城送到的信件中有厚厚的一扎资料,详尽的描述了何为港口国,那鄚天赐又是怎么丢掉的港口国。
三藩之乱被康麻子平定后,鄚天赐的祖上莫玖因不肯屈从清朝统治,于是背井离乡,移居柬埔寨,时间与陈上川、杨彦迪、郑怀仁差不多同期。不久就得到柬埔寨国王的宠信,被委任管理该国的商贾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