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顶戴花翎下的面孔(第37/51页)

“露西亚”号军舰上的海军军官们,观点出奇地一致。1900年6月16日,在帝国的皇太后召集政府官员们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的那一天,虽然帝国的政府会议什么决定也没有做出,但各国海军军官们的会议很快就有了结果。“露西亚”号军舰甲板会议的最后记录是:

自动乱开始以来,联军各国已经派遣分队登陆,以保护其侨民及外交使团,对付通称义和团的叛乱,并未受到阻挡。起初,清朝当局似乎还了解到他们的义务,并做出明显的努力,企图恢复秩序。但是,现在,他们调集军队到铁路线上,并且在白河口布雷,明显地表现了对外国人的敌人的同情,此种行动表明清政府已忘记其对外国人的庄严协定。由于联军各国司令官有必要和登陆的分队保持经常的联系,他们决定通过协商或武力暂时占领大沽炮台,规定将炮台交付联军的最后期限为17日凌晨2时整,并将此项决定通知驻津总督与炮台司令官。((英)派伦:《天津海关一八九二年~一九?一年十年调查报告书》,许逸凡译。)

这是一个最后通牒。从送达的目标上看,各国军队宣布的交战对象已经不仅仅包括了大沽口炮台上的帝国守军,而且包括了帝国的一级政府——驻天津的直隶总督。

帝国大沽炮台守军司令罗荣光,现年66岁,字耀庭,湖南乾州厅(今吉首市)人。咸丰初年以武童投效曾国藩,参加帝国政府军与太平天国农民军的战斗,并以作战勇敢而屡屡得到升迁。他曾经是由美国人华尔率领的帝国“常胜军”中的军官,先升把总,赏蓝翎,再升守备,赏花翎。1864年在当时江苏巡抚李鸿章的率领下攻打太平军占领的常州,他“率先登城,手刃太平军将士数人,”因此升为副将。太平天国农民军起义平息后,他又参加了围剿捻军的战斗,依旧勇猛异常,升为记名提督,赏头品顶戴。1881年,受李鸿章之命,他在大沽创立水雷营,训练帝国海防官兵,因巩固帝国海防有功,升天津镇总兵。不久前,他又接到升迁的命令,被授予喀什葛尔提督。作为汉族军官,他正式被任命为地方武职的最高职位了,这几乎是帝国地方军职的顶峰了。但是,因为大沽的紧张形势,他还没有来得及去上任。

据称,罗荣光生活简朴,“见有奢糜者,辄面斥之,”“位渐显,服食俭约若老兵然。”

66岁的老兵虽身经百战,但若无1900年夏季津京一战,不但身世将平淡无奇,并且很可能还会因为他的戎马历史而得到一个“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的称号。此津京一战,对于帝国军队来讲实无可夸耀之处,甚至是一个奇耻,但因战败而自杀于战场的罗荣光由此却被史书称为民族英雄。

帝国战败的历史成全了不少官员的“名节”。

16日晚,一个闷热的夏夜。英国军舰“露西亚”号放下一条小舢板,朝大沽炮台方向划去。

22时整,罗荣光接到通报:沙俄海军鱼雷舰长巴赫麦季耶夫中尉求见。

这是一个傲慢的俄国年轻军官,以前没有和帝国军人交手的经历,因此他对他面前这个年纪已经衰老的帝国军官比他还傲慢的神情和口吻感到万分吃惊。他吃惊的原因是,现在,各国联军已经做好了一切攻击炮台的战斗准备:1600多名沙俄官兵悄悄进入了海河河口;300多名日本官兵已经未费一枪一弹而占领了塘沽火车站;250名法国官兵正向军粮城方向移动,截断了帝国陆军向大沽口炮台增援的通道;900多名英、日、德、法、意、俄联军,已经埋伏在了西北炮台的侧后,时刻等待冲击命令。另外,大沽口外的海面上,各国的32艘战舰已经全部完成战斗部署:10艘舰艇已进入内河,2艘贴北岸靠近塘沽火车站,准备收容侨民;2艘在内河中央停泊,负责保护海关和营救战斗伤亡人员;2艘靠近下游的清军水雷营负责监视北洋海军的行动;另外4艘部署在北炮台河流的拐弯处,任务是和已经埋伏好的水兵们一起南北夹攻进攻大沽炮台。另外22艘巨舰由于吃水问题不能进入内河,它们全部停泊在河口外,成梯次配置,准备以强大的舰炮火力压制帝国海岸炮台火力,掩护海军陆战队员的作战——这种部署,据“老兵”们说,是接受了1859年英法联军强攻大沽炮台惨遭挫折的教训,根据1860年联军抄后路袭击大沽炮台的有效经验而制定的,因此“绝对有胜利的把握”。而重要的是,至少从联军侦察的情报上看,中华帝国的军队似乎对即将发生的战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军事调动和火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