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顶戴花翎下的面孔(第34/51页)
只是,国家的政治绝不是诗篇。
可以想像出一个帝国的汉族官员曾经走过的奋斗历程:男孩子在黎明时分被父母叫醒,他揉着惺忪的眼睛看了看日光还没有显现的窗外,然后立即要出门,因为教书先生已经在等待。男孩子坐在硬板凳上,手上拿的是一本他根本没有兴趣、也根本读不懂的中国经典。他弄不明白书里的任何一条道德概念和历史典故,中国先哲们的话对于孩子来讲实在是深不可测——“如同把一本未经翻译的柏拉图的希腊原文著作放在一个美国孩子面前”。教书先生从来没有让这个孩子明白中国经典的想法,他的要求很简单,就是一遍一遍地背诵。“古老得仿佛来自诺亚时代”的中国汉字至少有6000个以上,由这些文字组成的中国经典每一个字里都隐藏着一个玄妙的故事,孩子必须背诵这些文字和故事,以便在将来帝国的科举考试中能够熟练地加以默写。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典故或者故事在叙述上出了差错,这个孩子的前程就完结了。“除了中国人,其他任何人要完成这项工程都会精神崩溃。”如果这个孩子连秀才的考试都没通过,一生将永远是个教幼童的先生。而如果他考取了举人,风光了一阵,但是最终没有通过朝廷的考试,那将一生落魄,郁郁寡欢。
就在义和团在京城里“披发迈步”、“声动天地”之时,河南总督在给朝廷的一份奏折中说,今年本省参加考试的读书人中,有13位超过80岁的,其中一位年逾90岁。90岁的老书生“文章完美、用词准确,没有暮年痕迹”,只是实在不知道该不该录取他,因为不知道他这把年纪还能做什么官。更惊人的还有当年来自安徽省的奏折,言该省考生中,竟然有35人80岁开外,13位90岁以上!这个落第阶层也是帝国最危险的阶层,他们牢骚满腹,看什么都不顺眼,是动荡一旦出现时的最大的人力资源。但是,那个男孩子终于通过了朝廷的最高考试,当上官员了。在通过考试的那一瞬间,他突然感到了枷锁的脱落,于是多年来他所默读的所有有关道德和哲学的说教,统统都消失得一干二净,他再也不需要这些了,因为这些在他今后的生活中根本没有用,他只要偶尔用用它们表面上的文字就可以了。他必须从头学起,当然不是学习如何管理国家,而是要系统地学习中国式的官场程序——这是一门与中国经典所宣扬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关系甚至相悖的学问,如果学得深刻甚至有所创造,他就可能当总督、巡抚,甚至大学士——像令太后都“改容以礼”的徐桐那样。
遗憾地说,中国经典中的那些美好而高尚的道德想像,在帝国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一条能够得以再现。对此,帝国的平民们没有责任,因为他们几乎都不能读书。而帝国的汉族官员饱读诗书,除了能够体味明月浮在云之上、草木睡在梦乡的艺术意境之外,在官场上他们不摆“阴门阵”还能干些什么?
奇特的是,统治这个帝国的绝对权威,却是“与走私盐一样危险的商品”——女人。
1900年6月16日,慈禧召集了混乱局面中的第一次御前会议。銮仪殿东室,官员们到齐了,跪在这个女人的脚下。
小小的房间里金碧辉煌,弥漫着只有女人才喜爱的浓郁的花香。
此时,中华帝国面对的局势是:京城里秩序大乱,攻击教堂和使馆的战斗仍在继续,至今看不出胜利的迹象。而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时明时暗,“剿”和“抚”的争论还在较量。增援北京的西摩尔的联军已经开始撤退,但是,数量更多的外国军队开始在天津大沽口登陆,并且声言要用武力“惩罚这个帝国”。现在,帝国政府急需就下一步的对策统一立场。而所谓对策,帝国政府只能两者取其一:要么平息义和团运动,与洋人和平解决争端;要么全面支持义和团,并动用全国的武装力量,向洋人宣战。
所有的帝国官员都已经从慈禧前几天说的话中揣摩过她的态度了。慈禧说:
各国虎视眈眈,争先入我堂奥,以中国目下财力兵力而论,断无衅自我开之理。惟事变之后,实逼出此,万一强敌凭凌,胁我以万不能允之事,亦惟有理直气壮,敌忾同仇,胜败情形,非所逆料也……兹特严行申谕,嗣后倘遇万不得已之事,非战不能结局者,如业经宣战,万无即行说和之理。各省督抚必须同心协力,不分畛域,督饬将士,克敌致果。“和”之一字,不但不可出诸口,并且不可存诸心!(《最后的神话》,张建伟著,作家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第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