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顶戴花翎下的面孔(第22/51页)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载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管。
奕?:满族,世袭庆亲王。稍微懂得点儿外交事务,思维较为清醒的老贵族。1901年帝国与洋人“议和”的主要代表。
启秀:满族,军机大臣,礼部尚书,载漪上任后跟随进入总理衙门。
溥兴:满族,“溥”字辈中的一个宗室贵族子弟,跟随载漪入总理衙门。
那桐:满族,曾任侍郎。跟随载漪入总理衙门。
桂春:满族,三品京堂,总署行走。
裕庚:满族,曾任太仆寺少卿。
崇礼:满族,协办大学士。
廖寿恒:汉族,原礼部尚书,军机处行走。
赵舒翘:汉族,军机大臣,刑部尚书。
吴廷芬:汉族,曾任户部右侍郎。
联元:满族,内阁学士。光绪的崇拜者和拥戴者,被慈禧所杀。
袁昶:满族,光禄寺卿,坚决主张围剿义和团的官员之一,被慈禧所杀。
徐用仪:汉族,兵部尚书。观点和袁昶相似,被慈禧所杀。
许景澄:曾任帝国驻俄、德等国公使,观点和袁昶、徐用仪近似,被慈禧所杀。
帝国各省军政首脑——
裕禄:满族,贵族出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平庸圆滑,官运亨通。对局势的判断始终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明确的表态。在联军进攻前,是负责帝国都城安全的最主要将领,当兵败如山倒时,自杀于战场。
毓贤:旗籍。山西巡抚。主张用极端手段灭洋的主要官员。据说为官廉洁。最后在洋人们的要求下被帝国政府处决。
端方:满族,陕西巡抚。慈禧逃亡时的主要护驾官员。
寿山:满族,黑龙江将军。一直在俄国军队的压力之下艰难地周旋的军事将领,最终因为抗俄不力而自杀。
增祺:满族,盛京将军,驻奉天,曾经招抚过张作霖。
袁世凯:山东巡抚。
刘坤一:汉族,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驻南京。中国近代史上南方著名的开明官员,拒绝执行灭洋指令的帝国高级大员之一。
张之洞:汉族,湖广总督,驻武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之一,拒绝执行灭洋指令的帝国高级大员之一。
李鸿章:汉族,两广总督。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洋务派首脑,拒绝执行灭洋指令的帝国高级大员之一。1901年帝国与外国联军“议和”的主要谈判代表。
许应■:汉族,闽浙总督,驻福州。拒绝执行灭洋指令的帝国高级大员之一。
王之春:汉族,安徽总督,驻安庆。拒绝执行灭洋指令的帝国高级大员之一。
余联沅:汉族,浙江总督,驻杭州。拒绝执行灭洋指令的帝国高级大员之一。
松寿:满族,江苏总督,驻苏州。拒绝执行灭洋指令的帝国高级大员之一。
大清帝国的前叶,帝国政府权力的最高机构不是军机处而是内阁。内阁由四名内阁大学士和两名协办大学士组成,名额分配是满汉各半。大学士被称为“百僚之长”,地位相当于“宰相”,于是,凡是当上“大学士”的官员,也被称之为“入相”或者“相国”,官阶为正一品,是帝国官员在官场所能登上的最高职位。大学士制度是清帝国沿用了明代的惯例,只不过明代的“大学士”官阶仅五品,而清大大提高了“大学士”的地位和作用。满族官员“入相”,是根据家族渊源和政治上的受宠程度;汉族官员“入相”,则必须经过科举考试,并且得到进士出身。因此,雍正以前的大清帝国政府权力的最高机构可以算是一个文官政府。
到了雍正年间,帝国的边疆战事频繁,以至于皇帝都要亲自率部出征作战,而随皇帝出征的军事“参谋部”便成为处理各种政治和军事事务的最高机构,叫做“行宫军机处”。打仗的时候生活艰苦,军机大臣们常常趴在帐篷里的地上起草各种文书,工作效率颇高,皇帝立即感觉到这个机构比和平时期办事拖拉的内阁好用多了,所以,仗打完时,皇帝依旧保留了军机处来协助处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的重要事务。从功能上讲,军机处虽然职能和原来的政府内阁职能相重叠,但是地位却依旧和战时一样,结果,军机处把内阁完全架空了。从大清的中叶开始,帝国的政府内阁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摆设,内阁大学士也成了一个没有任何权力的虚衔——“俨若闲曹,官尊而权轻。”只是,究竟地位是官职的极品,于是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入军机者不是大学士——“有相之权而无相之位”;是大学士者不是军机——“有相之位而无相之权”。只有两者兼得者,才是帝国真正的“宰相”,才算是达到了做官的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