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蓝色长袍上宫殿(第13/58页)

但是,没过几天,中华帝国驻英国大使的情报传来了:英国的工厂正在为日本人制造“大铁舰”。接着,俄国公使也派参赞来阐述俄国方面考虑的结果:鉴于和日本的友谊,只能劝说日本撤军而不便武力逼迫。

1894年7月21日,已经被“帝国主义”们的“调停”耽误了调兵时间的中国迫于军事形势和驻朝军队的安全,开始向朝鲜增兵“以防不测”。出于对日本有可能袭击运兵船的担心,帝国政府特地租用了英国的商船。中国人认为,日本人胆子再大,也不敢在公海上向英国船队开炮。

7月23日,帝国的运兵船队航行在去朝鲜的途中。这一天是光绪皇帝的寿辰,京城里处处张灯结彩,紫禁城内在盛大的宴会之后,宁寿宫里搭起的大戏台上青罗戏袍一直飘舞到深夜。

7月25日,中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护送运兵船行驶至丰岛海面。大约早上7时45分,突然的巨响打破了丰岛海面的沉寂,一颗炮弹在“济远”舰右舷不远的地方爆炸。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中国水兵们没有跑向炮位,而是跑到甲板上四处张望——浓雾中迎面冲来一支规模骇人的联合舰队,旗舰上被雾水浸湿的旗帜已经能看得清清楚楚,中国水兵惊叫起来:日本人!

这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甲午战争开始的瞬间。

那个早上发生于丰岛海面上的海战算不上是帝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的一场战争,充其量也只是日本人的一次诡秘的偷袭,其行为和手段与14世纪时他们的“倭寇”在海上的抢劫没什么两样:突然开始,短促攻击,戛然而止。丰岛海战最后的结果是:“广乙”舰被击沉,“济远”舰勉强应战后受到重创逃离战场,失去了掩护的“高生”号运兵船被日舰团团围住。日本人对这艘没有任何还击能力的运兵船上的上千名士兵悲切的呼号置之不理,直到把“高升”号击沉。另一艘运输船“操江”号向日军投降。日本人没有将其击沉的惟一原因是,这艘船运载的不是中国士兵而是军械物资:20门大炮、3000支步枪、大量弹药,还有20万两饷银——这些银两是那些驻扎在朝鲜的帝国官兵们的“工资”——这些银子和物资连同“操江”号上的83名中国船员当天就被劫持到了日本的佐世保港。

丰岛海战发生七天之后,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皇室同时下诏宣战。

战争真的爆发了。

英、法、俄、美、德等帝国主义们经过充满惊喜和忧虑的紧急磋商后,立即宣布全体“中立”。

这些帝国主义们曾经大肆向中华帝国政府推销他们的军舰大炮,现在战争打起来了,中国真正需要使用这些洋武器了,但是根据国际法中的中立原则,他们即刻停止了对中国的一切弹药和武器零部件的供应。

至于日本人在丰岛海面袭击英国轮船之事,经过英日双方友好的协商,日本方面不但答应赔偿英国人的全部损失,而且向英国人表示“保证英国在华利益的安全”。于是,英国人很快就对这件事闭口不谈了。

不久以前刚刚知道“天下”是什么样的大清朝廷当然无法料到“帝国主义”们的狡猾。

为了激发中华帝国的战斗热情,英、法、俄、德、意、美各国到处散布对日本不满的言论,从而给帝国政府造成一种“只要战争真正开始,日本人就会陷入极其孤立境地”的态势。帝国的激情果然被调动了起来。激情的迸发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捷报”在中日宣战的第二天传到了光绪皇帝面前:“我军大捷于牙山,斩首二千余名,乘胜进击,仅距汉城七十余里。已催北路各军克日前进,并令海军军舰齐往迎击,南北合势,及早驱除。”(《李文忠公尺牍》第780~781页。)而其实,帝国位于朝鲜前线的叶志超、聂士成所属部队在日军向朝鲜增兵以来的一个月间,从来没有“乘胜进击”过一次,而是已经向北撤退到了平壤附近。这一点,帝国政府的官员们一清二楚。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帝国的官员在皇帝收到“捷报”的那一刻呈现出一片“欢欣鼓舞”。结果,真的就致使全中国莫名其妙地弥漫出一种“战胜日本胜券在握”的乐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