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第17/23页)
对手是国民党军鲁大昌的新编第十四师第一旅六团,团长朱显荣。
腊子口是这个团的防区,六团不但齐额满员,而且还得到了五团一个营的加强。朱显荣团长认为,在这样一个天然隘口配备六个营的兵力显得有点过于谨慎了,但是师长鲁大昌还是不放心。兰州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和驻扎在天水的第三军军长王钧都警告过他,如果让红军从腊子口突进甘肃腹地,其罪责不可饶恕。特别是蒋介石在电报中格外强调,如有重要防地失守,“唯各该防地军民主官是问,照失地纵匪论罪”!尽管鲁大昌也认为腊子口天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当得知红军已经向腊子口方向开进时,他立即命令一旅旅长梁应奎率一团的两个营,再加上旅直属部队,向腊子口方向紧急增援。梁应奎的增援部队也是沿着白龙江向腊子口行进的,沿途大雨不断,道路狭窄,给养困难,机枪、迫击炮和驮弹药物资的骡子均无法顺利前行。尽管鲁大昌数次来电催促,但是他们的行军速度依然十分缓慢。当他们终于接近腊子口的时候,不但听见了枪声,而且看到一群士兵正从山上溃败下来。一问,说是一支红军正向腊子口方向攻击前进。听到这个消息后,梁应奎带领官兵们沿着小路慌张地奔跑起来,到达腊子口时已是九月十六日晚。
梁应奎立即部署阻击阵地:一团的赵国华营在小桥的东侧修筑工事,在桥头堡上配备四挺重机枪,原来在这里防守的五团王世惠营负责封锁小开阔地。正在部署的时候,朱显荣带着几名卫兵跑来了,说红军到了腊子口附近,六团团部和预备队已经被红军打散,电台也丢了。梁应奎顿时大骂起来:“你指挥着六个营,还没打仗就成了这个样子,如何向鲁师长交代?赶快命令你的士兵上阵地!”朱显荣走了,谁知他这一走便不知去向,六团除了被红军打死和俘虏的之外,也全散了伙。后来才知道,领受了防御任务的朱显荣一直跑进渭源县城藏了起来。
四团先头部队一营没费什么力气就把攻击腊子口的道路打开了。但是,在一鼓作气向腊子口攻击的时候却严重受挫。
腊子口的守敌决心利用天堑和红军决一死战。
一营的几次攻击都被猛烈的火力压了回来,不但没有任何进展,部队还出现了很大伤亡。
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趴在前沿对腊子口的地形反复观察,他们终于发现了敌人防守的两个弱点:一是敌人的碉堡没有顶盖;二是敌人所有的火力全部集中在正面,试图凭借隘口天然险要的地形进行封锁。
敌人防守的这两个弱点恰是由于地形造成的。这里是一个狭窄的山口,两边全是高耸的绝壁。绝壁几乎是笔直的,陡峭得根本无法攀登,因此敌人在绝壁的顶端没有设防,碉堡也用不着要顶盖。
黄开湘和杨成武同时意识到,如果能够从绝壁上攀上去,就可以直接往碉堡中扔手榴弹,还可以向东攻击那片从正面无法冲过去的小开阔地。但是,绝壁连看一眼都让人昏眩,如何上得去?
四团的营连指挥员们集中在距离口子两百米远的一片树林里开会研究。会议开得很艰难,谁都没有好办法。
下午四时,四团指挥所里挤满了人。军团和二师的领导都到了:林彪、聂荣臻、陈光、萧华,他们轮流用望远镜向腊子口方向观察,都对那里的险要惊叹不已:绝壁间仅仅三十米宽的一道口子,口子中还有一条水深流急的河,别说有几个营防守,正面只要架起一挺机枪,谁也别想过去。
毛泽东不断来电询问攻击情况。
红一军团的指战员明白,严格地说,红军现在已经处在绝路中了。别说不能南下,即使南下路也被堵死了。
必须冲过腊子口,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
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还是派人攀登绝壁,迂回到敌人的侧后去。
四团召开了士兵大会,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这时,一个从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站了起来,他说:“我能从绝壁爬上去。只要我一个人爬上去了,就能扔下绳子,别说一个连,一个营也能上去。”
所有的红军官兵都吃惊地望着他。
史料没有留下这个苗族小战士的名字,只知道大家都叫他“云贵川”,因为他自参加红军之后已经走过了云贵川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