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第14/21页)

邓锡侯心乱如麻。仗如果继续打下去,重新整顿溃散的部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果就此退回绵阳,面子上实在过不去。他想到了负责相邻地域防御的孙震。邓锡侯急忙打电话请求增援,孙震说增援不可能,如果想靠拢的话可以派部队去接应。邓锡侯的心情一下子恶劣到了极点,他想起了作战前曾经要求刘湘的第二师师长王瓒绪协助,但是王瓒绪以没有刘湘的命令为借口拒绝了。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还曾数次给重庆的中央军参谋团打电报请求飞机增援,参谋团每一次都答应了,但是直到现在也没见中央军飞机的影子。犹豫再三之后,邓锡侯决定部队撤回绵阳,毕竟命和实力比面子重要得多。

江油一战,红四方面军歼灭川军四个团。邓锡侯的部队撤退之后,红四方面军于十八日攻克中坝,十九日攻克彰明,二十一日攻克北川。至此,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历时二十四天,歼敌十二个团约一万人,攻克南部、阆中、剑阁、昭化、梓潼、平武、彰明、北川八座县城,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北川、南起梓潼、北至平武的纵横约三百里的广大区域。

川北真是个好地方!粮食充足,物产丰富,占领了川北地区的红四方面军官兵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丰衣足食。在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和川陕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局长余洪远的率领下,机关干部和妇女独立团近万人进驻了中坝,仅在那里筹集到的粮食就有九百多万斤,还有大量的盐巴、腊肉、豆瓣酱和辣椒面。扩充红军的工作也进展顺利,仅江油地区参加红军的贫苦农民就达六千多人,数支游击队也改编成了红军的正规部队,红四方面军不但使在嘉陵江战役中受到损失的各师团都得到了补充,而且还重新组建了一个补充师——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四团年仅二十一岁的团长被任命为补充师师长,他的名字叫秦基伟。

红军官兵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享受着大米和腊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却是心急如焚。他不断地给位于作战部队后方的张国焘打电报,反复请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把南边的部队收缩回来,集中力量向北进攻甘南?如果这样不妥,下一步该怎么办?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张国焘没有确切的答复。

徐向前向北发展根据地的计划,很快就因为战机的失去而无法实现。

张国焘作出的是一个后来在中国革命史中引发了剧烈争议的决定:采取大搬家的形式,彻底放弃川陕根据地。

当嘉陵江战役还在进行的时候,由陈昌浩率领的东线部队已经开始向西移动,并且采取的是坛坛罐罐统统带走的方式。至嘉陵江战役结束,红四方面军位于嘉陵江以东所有的机关和部队都已撤到了嘉陵江以西。四月二十一日川北腹地苍溪被川军占领,川陕根据地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此时,在嘉陵江以西狭长的区域内,集中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全部人马,共五个军十一个师三十六个团。即:第四军辖十、十一师共七个团;第九军辖二十五、二十七师共六个团;第三十军辖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师共九个团;第三十一军辖九十一、九十三师共六个团;第三十三军辖九十八、九十九师共四个团,再加上一个补充师、炮兵团、特务团、两个妇女团,共八万余人。连同地方武装和机关、学校、医院等,总计十万人以上。

作为川陕根据地党的最高决策者,不论张国焘放弃根据地的决定是否正确,至少促使他作出这一重大决定的客观原因是明显的。首先,与江西的中央苏区一样,自一九三三年开始,川陕根据地始终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形势和严重的生存危机。四川军阀结束了混战之后,服从了蒋介石的统一指挥,开始对川陕根据地进行全力合围。红军原来背靠大巴山对付的只是川军,而现在国民党军发起的是六路“围剿”,红军不得不“收缩战线”——应该说,这一战略是正确的,因为在有限的空间里死打硬拼是兵家大忌。再者,在敌人的反复“围剿”下,根据地内支持战争需要的各种条件已不具备。从建立川陕根据地到发动西渡嘉陵江战役,在两年多的时期内,根据地处于战争状态的时间长达十六个月,这期间敌人在根据地两进两出,烧杀掳掠,致使根据地遭到极大的破坏。最后,如果一旦需要以军事行动策应中央红军,就必定会影响红四方面军对根据地的守卫和经营。尽管中央红军不断地改变行动计划,但是红四方面军不顾一切策应其行动的决心是坚定的——如果没有这一行动目标,红四方面军即使要向北发展,也没有强渡嘉陵江的必要,因为从根据地直接进入陕南会顺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