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残阳如血(第6/22页)
占领桐梓后,红三军团开始向桐梓以南的遵义方向疾行。十三团团长彭雪枫回忆说:红军官兵对第一次占领遵义时的印象太深了,“繁华的街市,热情的群众,鲜红的橘子,柔软的蛋糕”,所有这些记忆无不令官兵们一路上兴致高涨。沿途贫苦的百姓都出来看红军的队伍,每天都有近百名贫苦农民加入红军。
红三军团到达回龙场的时候,毛泽东来了,他号召红军官兵一鼓作气,消灭王家烈和周浑元的主力,打一个漂亮的大胜仗。毛泽东说:敌人就像五个手指,咱们要一个一个把他们割掉。怎么割这些指头呢?现在的关键是一面“牵牛”一面“宰猪”。“牵牛”就是派一支规模不大的部队往北,装成红军的主力,用打了就跑的办法去与川军兜圈子,给敌人造成中央红军主力还要北渡长江的错觉,至少要在桐梓以北把川军牵制三天以上。同时,红军主力大军南下去打遵义,大刀阔斧地去“宰”黔军这头“肥猪”。红军官兵们都被毛泽东的话逗乐了。
毛泽东这个奇异的作战设想,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央红军突然向东二渡赤水,虽然出乎敌人的预料,把敌人甩下了至少四天的路程,但是目前的处境依旧不能乐观:南面,黔军正向桐梓和娄山关方向增援,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第五十九、第九十三师正从贵阳地区向遵义开进;北面,国民党中央军上官云相部已从重庆南下,进至綦江、松坎一带,再加上驻守在那里的川军,中央红军很可能会处于敌人的南北夹击中。此时的中央红军必须毫不犹豫地朝着一面的敌人冲上去。但是,往哪一面冲呢?蒋介石的判断有一定的道理:中央红军经过突然机动后,必然会在撕开的缝隙之中,再次尝试向西北方向北渡长江去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或者向东北方向去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这两条路红军必选其一。但是,中革军委发布的命令却是:向南,冲过娄山关,再占遵义。
敌我双方的作战命令几乎是同时发布的。
林、聂、彭、杨:
甲、敌情如你们所知。估计守娄山关、黑神庙的柏[柏辉章]、杜[杜肇华]两部可能为黔军第一、第四、第五、第八、十五、十六共六个团或仅一部共三个团,有凭娄山关相机出击,阻我南下,掩护遵义,以待薛敌来援的模样。
乙、我野战军决以一部阻滞四川追敌,主力坚决消灭娄山关黔敌,乘胜夺取遵义城,以开展战局。我五、九军团主力明二十六日均移官店,其两个后卫团分在温水与新罗坝两处阻滞川敌,并令其在二十九日以前不得使该敌逼近桐梓。
丙、我一、三两军团及干部团统归彭、杨指挥,应于明二十六日迂回攻击娄山关、黑神庙之敌,坚决消灭之,并乘胜直取遵义,以开赤化黔北的关键。该两军团及干部团明日进攻部署,除照彭、杨二十五日十四时来电外,兹补充指示如次:
A、右翼队第三军团从正面进攻的十三团及预备队干部团,应预计我迂回部队尚未到指定地点攻击时,该敌可能向我出击,反攻桐梓。因此,须预筑工事,准备顽强扼制之,及迂回部队攻击时,则行猛攻。
B、两翼迂回部队所取道路不宜过远,以免延长时间,并须注意到达与攻击时间的配合。
C、两军团在运动及战斗间,三军团向遵义及仁怀方面,一军团向遵义及绥阳方面侦察、警戒。
D、进攻成功后,应乘胜直下遵义,而以清扫战场任务交给干部团,万一今夜或明晨敌退,应行猛追。
E、两军团后方暂在桐梓城,应随战斗之进展转移于遵、桐马路以西适当地点。
F、第一军团教导营应留桐梓城北端,向石牛栏方向游击警戒,向正安方向警戒。军委警备营将于明二十六日十四时到桐梓城任城防。
丁、战斗前政治工作,应使指战员认识此战役为立足赤化黔北之关键,鼓动其拼命争取胜利。
戊、我拟明日十三时前到桐梓城,与你们用无线电联络,娄山关正面部队则用原有电线。
己、彭、杨攻击命令,望告军委。
朱德
二十三时
薛岳关于“向松坎、桐梓‘追剿’中央红军给周浑元、吴奇伟”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