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山河苍茫(第7/15页)
放弃根据地后的再次会合并没有给红军官兵带来多少欣喜,因为国民党军很快就得知了闽浙赣苏区内的红军已经全部出动,于是立即调集了怀玉山附近所能调动的所有兵力,对红十军团展开了最猛烈的追击与合围。十二月十日,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从婺源向北推进,第七师则从北向南压过来,而“追剿军”补充第一旅和浙江保安团的一个营,已经由歙县方向推进到了汤口附近,几乎要与红十军团迎面相撞了。
红十军团沿着安徽南部屯溪至青阳的公路向北转移,十二月十三日到达了黄山东麓的谭家桥。而在他们的身后,国民党军补充第一旅已经越追越近了。补充第一旅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共有三个团,兵力与红十军团的三个师相差无几,但武器装备异常精良。红十军团领导在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之后,认为乌泥关是一个隘口,从那里到谭家桥之间的公路东侧有一个制高点,是个可以伏击敌人的有利地形。
红十军团的作战部署是:由乌泥关起沿着公路两侧自南向北,十九、二十、二十一师相连设伏,再从战斗力最强的十九师抽出一个连控制乌泥关以南的制高点,从二十一师抽出一个营在谭家桥正面构筑工事,以便向南封锁道路同时阻击北援之敌。
红十军团的伏击圈已经布好,只等着敌人走进来,红军力图把敌人彻底消灭在这段公路上。
十二月十四日上午九时,补充第一旅前卫部队二团和旅直属队进入了乌泥关伏击圈。红十军团二十师和二十一师同时发起了攻击,敌人突遇埋伏顿时乱作一团,但是,很快,补充第一旅就调整了部署稳住了阵脚,并且集中兵力开始了猛烈的反击。尽管红军官兵奋力作战,但是由于兵力单薄武器简陋,特别是由地方武装改编的二十一师士兵大多是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青年农民,因此红军的阵地很快就被冲垮了。在这个急需增援的时候,红十军团指挥部发现十九师主力并没有按照事先的部署配置在便于冲击的公路北侧,而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配置在了公路的南侧。南侧是高高的悬崖峭壁,兵力和火力都无法展开,同时也无法及时增援二十师和二十一师。这一错误最终导致了从乌泥关以北至谭家桥东端的红十军团的所有阵地全部被敌人占领,包括乌泥关以南那个至关重要的制高点。
激战中,第十军团政治委员乐少华和政治部主任刘英先后负伤。
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对制高点的丢失异常愤怒,亲自组织起一支突击队向制高点冲去,冲击的时候寻淮洲位于所有红军士兵的最前面。决一死战的精神令红军的冲击一时间势不可挡。当敌人被迫从高地上退下去的时候,红军官兵发现他们的师长已经倒在地上血流如注。
寻淮洲出生在湖南浏阳,十五岁参加了秋收起义,之后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十六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岁任红军团长,十九岁任红军师长,二十岁任红军军长,二十一岁任红军第七军团军团长。因为指挥机智,作战英勇,一直深受红军官兵的爱戴和崇敬,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
红十军团撤出乌泥关阵地开始向北转移。
红军官兵抬着他们不忍丢下的师长的遗体走了很远。
红十军团刚刚转移,国民党军便蜂拥而上,兵力达二十个团之多。
红十军团官兵在黄山周边十余个县的范围内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兜着圈子。安徽黄山,以姿态奇异的青松、鬼斧神工的岩石和苍茫无际的云海成为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上最美丽的山峰之一。如果把红十军团最后的撤退路线在地图上标出来,便会发现他们一直围绕着这座山峰转来转去。无法考证红十军团的官兵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路线作为他们青春和理想的归宿,因为已经无法详尽地恢复出当年数万国民党军追杀几千红军时的具体攻击线路。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段短暂的时光里,红十军团的官兵无论走到哪里,抬起头时便会看见黄山那缭绕着茫茫云雾的峰峦。干部和老兵告诉年轻的红军士兵,在那云雾深处住着容颜美丽的仙女、心地善良的菩萨和永远面带笑容的胖胖的佛,那里是诸神的家。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第十军团到达了安徽南部的柯村地区,那里曾经是一个小小的苏区,但此时已是一片断壁残垣。军团领导最后的决定是:回闽浙赣苏区去,回到他们一个月前离开的那个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