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十送红军(第3/17页)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一九〇〇年出生在德国慕尼黑郊区的马宁镇。除了奥托·布劳恩这个德国原名之外,还有“斯特洛夫”、“特利罗夫”、“巴格奈尔”以及“李德”、“华夫”等一系列化名。据说李德对“华夫”这个名字最满意,因为翻译告诉他这是“中国男人”的意思。
李德的身世扑朔迷离。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称自己一九三三年在北平见过他,并说这个“从来不提自己的身世和姓名”的德国人,曾在南美和西班牙当过“革命的代理人”——“代理人”这个用于商品交易中的词汇被用在革命事业里显得格外古怪。根据斯诺提供的履历,李德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九二八年在德国被捕并被“判处死刑”,但是他逃了出来并且一直逃到了莫斯科,他在那里受到了苏联共产党的政治和军事训练。而美国另一位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却是这样说的:李德是奥地利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一名德军士兵被俄军俘获,继而被押往西伯利亚。俄国一九一七年革命爆发后,几乎所有的战俘都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上,唯独这个叫布劳恩的战俘参加了苏联红军。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打了三年仗之后,布劳恩已成为苏联红军骑兵师的参谋长。他被选送到莫斯科陆军大学进修,学成后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被派往中国。但是,李德死后,当时的东德报纸用讣告的形式描绘出的竟是另外一个李德:十三岁在初级师范学校读书,十八岁服役上一战前线,战后回来继续上学,十九岁成为德国共产党前身“斯巴达克联盟”成员,二十岁成为德国共产党汉堡组织成员,二十一岁在德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二十六岁被魏玛共和国司法部以叛逆罪关进柏林西区莫阿比特监狱,两年后以“曲折惊险的方式”越狱成功逃往苏联,继而以“巴格奈尔”的化名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一九二九年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一九三二年离开莫斯科前往中国。
李德本人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派往中国。我的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对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双重斗争中担任军事顾问。”前苏联远东研究所A·季托夫在《纪念奥托·布劳恩八十诞辰》一文中也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根据中国共产党人的请求,派遣他前往中国,担任中共中央红军总部的顾问。”那么,究竟是哪个中国共产党人向共产国际提出了派遣军事顾问的请求?或者,究竟是哪个中国共产党人指名道姓请奥托·布劳恩来指导中国革命?
一九三七年,在充满了艰难险阻的长征中幸存下来的王稼祥去苏联治病,他在那里见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王稼祥就李德一事向王明提出了质问:共产国际是怎样决定派李德去中国的?在李德去中国前你和他谈了什么?为什么博古要完全依赖李德指挥军事工作?王稼祥后来回忆说:“那一天王明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王明说,共产国际从来没有派李德到中国去,他本人也从没对那个德国人作过什么指示,他只知道李德是苏军总参谋部派到中国去的,至于派他去中国干什么不清楚。吃惊之后的王稼祥勃然大怒,他认为这是王明为推卸责任而在编造谎言。因为当时共产国际派往所有国家的代表和顾问,必须经过共产国际的东方部和西方部。当这两个机构撤销以后,就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直接决定和批准。王明是共产国际负责中国党的工作的执行委员,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一无所知?而如果李德真如王明所说,是苏军总参谋部派往中国的,那么他凭什么去指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
早在李德没来中国之前就与之相识的老资格共产党人师哲曾在共产国际工作过,他不但坚持说李德是一个被俄军俘虏的普鲁士军队下级军官,而且对于李德的来历提供了一个新的说法:这个德国人本是苏联军队里的一名普通特工,他之所以来到中央苏区并且颐指气使,完全是“博古搞出来的事”——“李德到中国来,根本不是共产国际派的,东方部和中共代表团都没有派他去中央苏区当什么军事顾问。我听说他开始是苏军总参谋部派往远东搞情报工作的,因为他是德国人,当时我国东北地区被日本占领着,他同日本人打交道会方便些,所以来到中国东北。后来不知怎么又到了上海,正好被博古他们在共产国际驻华办事处见到了,就被博古弄到了苏区,成了军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