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1] 论民主国家的诗的一些来源[2](第2/6页)
因此,自从平等出现以后,诗的古老源泉大部分就变得干涸了。
不过,平等在另一方面也为诗的创作开发了新的源泉。现在,让我们来考察平等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吧。
由于怀疑,人们不再对天堂怀有憧憬之情,人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相似,并且也越来越渺小。而随着贵族制度逐渐走向灭亡,很多适合作为描写对象的题材也开始随着消失了,诗人无法找到可以替代的东西,只好向没有生命的自然界寻求帮助。当诗人对英雄和诸神视而不见时,山水就变成了他们描写的主要对象。
出现于上个世纪的诗就是这样诞生的,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山水诗”。
通常来说,这种诗描写的是大地上有形但无生命的物体,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是民主时代所独有的现象,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在我看来,这种诗只是过渡时期的产物罢了。
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必定会使诗人的关注焦点从身外之物转向人本身。[7]
在民主国家中,人们可能会由于一时兴起而向往自然,但实际上,他们真正向往的却是认识自己。为了发掘诗的源泉,生活在民主国家的人们也只能从这方面下手,因此,我敢肯定,那些对发掘这个源泉不感兴趣的诗人是无法打动读者的心灵的;而诗人一直试图打动的那些人,也会对诗人的作品失去兴致。
我在前面已经讲过,民主时代存在一种固有的现象,那就是人类希望获得进步和无限完善的思想。
对于过去,民主国家的人民绝不留恋,他们只会向往未来。一想到未来,他们就充满了想象力,而且会扩大想象的空间。
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就能大展拳脚,并且创作视野也会随着扩大。民主让诗不再怀想往昔,并且使得诗走向未来的康庄大道。
因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彼此身份平等,在各个方面都非常相似,所以诗不会去专门描写其中的某个人,但民族本身却可以成为诗的描写对象。因为个人彼此相似,这就使某一个人不宜单独入诗,但容许诗人把所有的个人合成为一种同一的形象,对整个民族进行描绘刻画。对于本身的容貌,民主的民族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有更清楚的认识。它伟大的容貌也是描绘理想的最佳素材。
对于美国[8]没有诗人的说法,我或许会同意,但我无法接受美国人没有诗的意境这种论断。[9]
欧洲人经常说美国就是一片荒凉的土地,但对美国人自己来说,他们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他们从未被无生命的大自然的奇观所打动;他们周围的森林,可以说直到被伐光以后,他们才会感到其壮丽。[10]他们关注的焦点完全在另一种景色上。当时,美国人的目标是横越这片荒野,他们一边前进,一边排干沼泽、修整河道、开荒种地,克服来自大自然的种种艰难挑战。他们描绘出了一幅壮观的图景。而这幅图景不仅逐渐扩展了美国人的想象力,而且还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为他们的智力活动提供指引。
可以说,美国人的生活最渺小、最枯燥、最乏味,总之,最没有诗意,无法引人想象的。但是,即便如此,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却一直存在一种充满诗意的意念在指引他们前进。这种意念就像一根中枢神经一样,一直支配着他们的其他活动。[11]
生活在贵族时代每个民族或每个个人,基本都处于停止不前的状态,并且与其他民族或个人相互隔离。
而民主时代的人们通常因为好动和自身的愿望而不断变换住处。这样一来,不同地方的居民便会杂居在一起,彼此交往,互相帮助。这种同化作用不仅出现那些在已经是同胞的同一民族成员之间,也出现在不同的民族之间。因此,乍看起来这些人可以说完全相似,并且他们形成了一个民主大集团,而其中的每个公民都像是来自同一个民族。这使得人类的本来面貌首次得以显示。
不管是什么事物,只要其与全人类的生存、演化和未来有关,都可成为诗的源泉。[12]
在贵族时代,诗人会取材于一个民族或一个个人的事迹进行创作,并尽力将其描写得令人叹为观止。但在这些诗人中,没有一个曾把人类的命运列为创作题材;而民主时代的诗人却可能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