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黄膺白先生家传(第2/5页)
上海为革命军第一重镇,武汉恃以呼应,南京用为后援,而各省军事、交通、外交、经济、舆论之总枢纽也。抚辑调度之烦,倍于他省。论辛亥革命成败关键,在南京之克复。南京克复,浙军实最称劲旅;所以维护支持而成其功者,沪军都督陈英士先生与先生,皆浙人也。先生日往来于南京上海间,尝增设沪宁路夜车以资休息;今京沪路之有夜车因先生始。清帝退位,孙大总统解职,沪军都督府取消,京沪善后事宜归江苏都督办理,先生转任为江苏都督府参谋长,责在清理北伐军队之在津浦线一带者。特先自动解散其所领陆军第二十三师为天下倡,以次整理遣送其他各军。数月而革命后复员之功,迅速毕事,匕鬯无惊。二十三师将领多一时俊杰,其后辅佐元首,参预大计,当军国之任者,颇有人焉,此亦非常之遇合也。卸职后,奉令出国考察军事。未成行而宋教仁先生被刺案起,二次革命猝发。宋案初起,在密电中稔知主谋者袁氏。暗杀政敌之举,出于在位总统,岂革命同志所逆料?于是有谓宜诉之法律者;有谓必须用武力者;先生正在京办理交代及出洋手续,得电遄归。视察所得:以为革命党既以政权让袁世凯,诸领袖已相继离要职,以共和缔造艰难言,以革命党当时实力言,国家不堪有内战,战亦未必遂胜,主慎重之说。既而决议起事,义与同志共进退;事败袁政府下令通缉。其第一纸悬赏缉拿黄兴、陈其美、李书城及先生四人,令曰:不论生死,一体给赏。乃亡命日本。同志既集东京,有拟继续为倒袁活动者;有拟暂时为学术政见之表现者;先生以零碎工作无裨大局,徒折志士,于国家团体俱不利。迨英士先生有大连之行,尼之不可,乃留书达己见,匆匆离日本而赴南洋。盖当时有奔走者传东三省地方有人可用,先生不以为然,且识奔走者之妄也。居南洋一年,将赴欧洲,而第一次世界大战起,道梗,遂折向美国。自是一意研究世界大势,对本国政治,常保持独见与特行,不随众同可否。终其身,除同盟会外,未尝入何党系焉。
洪宪称帝,由美返国,参与浙江加入护国军之举。事定,移家天津,读书著述。先后五年,不问南北政事,不与当道往还。最敬慕者严范孙先生修,屡从其请,为众演讲;常过从者张敬舆先生绍曾,因其介,多识北方思想开明之军人。民国七、八两年(一九一八、一九一九),成《欧战之教训与中国之将来》及《战后之世界》两书,欲以世界新趋势新潮流启发国人,资为警惕。尤痛心疾首于内争,以为民国以来屡失自强之机,其因皆在于内争,“万恶之内争也”一语,在两书中不厌三致意焉。大战告终,赴欧美考察战后经济。华盛顿军缩会议及太平洋会议初发起,在美草华会发起之内容及其趋势一篇。政府电聘为赴美代表团顾问。兹行见战后各国经济凋敝情形;美国不批准《凡尔赛和约》情形;以及中日关系之愈不可解,将成为世界问题情形;欲大声疾呼,促国人之觉悟而无从,乃再度置身实际政治,期以非常机缘,促进统一。入张绍曾先生内阁为外交总长,颜惠庆先生等两内阁为教育总长。并应蔡元培先生之约,为北京大学学生军讲军制学;应范源廉先生之约,在师范大学史地研究系授国际政治;应冯玉祥先生之约,为其参谋将士解释国际及国家大势。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国民军之役,破北洋军阀递嬗专政之势,结清室残余未了之局,使革命势力骤伸于北方;发难者冯玉祥先生,而先生实以孤身当枢纽之任。方国民军自古北口班师之日,先生正在教育部总长任,先以密电致冯先生曰“吾侪立志救国,端在此时”;得复电谓“来电遍示同人,众意佥同,准于某日班师”。盖事机取决于先生,以在京稔知内外形势故;临时始宣示于福斯,以必须严守上下秘密故,皆冯先生所预约也。先生当日迎之于高丽营,夜半席地改草国民军通电。嗣以内阁摄政。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以故宫为博物院。下整饬风纪严肃官规之令。西南革命同志,相率北来。气象之盛,仿佛民元。而军人有拥戴段祺瑞出任执政之举,中山先生旋又病殁故都,遂辞本兼各职,移家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