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日落佛国(第5/7页)
侯景率八百残兵败将骗占梁朝重镇寿阳城,萧衍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就势任命侯景为南豫州牧,镇守寿阳,并且运去财物、兵器。礼敬北方降将是萧衍一贯作风,从魏国皇族到各级将领,杨大眼的儿子杨华、羊侃等人在江南有封爵,贺拔胜、独孤信、杨坚也曾到过南京。贺拔胜从江南返回北方,遇到向南的野兽和飞禽一概不射,来表达心中对萧衍的感情之情。慈悲感化不了恶人,侯景是百分百的恶人。萧衍心中清楚,他并不害怕侯景,因为此时的侯景仰人鼻息,他最担心东魏国趁梁朝兵败之际进行南伐。
侯景的利用价值随着东魏与梁朝讲和变得微不足道。老奸巨猾的萧衍害怕东魏国假意讲和,实则离间与侯景关系,故而一面同意讲和,一面留着侯景。侯景隐约感到自己不过是萧衍手中的一张牌。为试探萧衍内心真实的想法,侯景伪造高澄的信件,信中请求用侯景交换被俘的贞阳侯萧渊明。萧衍露出狐狸尾巴,回信道:“贞阳旦至,侯景夕返。”
既然萧老儿如此残毒,那就反他娘。凭借侯景的兵力想在陌生的异国他乡谋反谈何容易,侯景有内应。一心想做皇帝的萧正德出卖国家、出卖伯父答应做内应。走投无路的侯景奋起一搏,率数百名骑兵、八千战士扯旗造反。
听闻侯景反叛,萧衍笑了,一切皆在掌握中,“侯景能有多大作为,我折根木棍就能揍他一顿屁股。”对比双方力量,侯景谋反无异飞蛾扑火,梁朝大军渡江平叛。如同困兽的侯景选择了一个大胆的军事计划,避开梁朝大军,直扑南京城。在萧正德帮助下侯景渡过长江天险攻克石头城,包围梁朝皇宫所在地-台城。城中将士有两万,而侯景过江的士兵不过八千人。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侯景叛军人数猛然增至十万。
萧衍这才意识到四十七年的统治走了一个弯路。萧衍极谨慎的人,开国登基日曾对范云说:“今天我感觉似乎是在用枯朽的缰绳驾驭六马。”南朝频繁的朝代更替和皇族之间的骨肉残杀令萧衍心惊肉跳。他开始励精图治,四更天起床批阅文件,手冻裂也不在乎,勤俭朴素,穿布衣,戴旧帽,不饮酒、不听音乐,缔造了一个太平盛世,江南四十七年无战事。但是,萧衍没有解决两个致命的问题。一个是鲜明的等级制度,门阀制度在梁朝登峰造极,引起下等人的强烈不满,侯景因此能够招募到足够多效力的士兵。另一个是拥兵自重的各地诸王。台城被围一百三十多天,各地援兵聚于南京城周围多达二、三十万,各路援兵大多按兵不动,坐视侯景攻城。他们得到诸王暗示,借侯景之手帮忙把八十六岁高龄的不死皇帝和太子除去。
台城失陷,萧衍叹息道:“自我得之,自我失去,亦复何恨。”萧衍把梁朝变成佛国,希望以佛教的慈悲改变南朝过去的血雨腥风,建立一种新的文化,新的社会秩序。侯景这个北方羯人改变了一切,让梦想破灭。其实没有侯景,梁朝的内乱不过推迟几年而已,萧衍去世一样会爆发。侯景让萧衍临死前尝到失败的滋味,明白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做一回明白鬼,不像宋武帝刘裕、齐高祖萧道成那样临死尚以为江山永固。萧衍毕竟精于佛理,人生一梦,成败得失均不重要,重要的是,做过,奋斗过,打拼过。两个月后,萧衍索蜜不得,老病饿死,结束人生的悲喜大剧。
尾声
萧衍死后,诸王重复着南朝骨肉残杀的游戏,萧衍七子萧绎踩着兄弟侄子们的尸骨登上帝位,是为梁元帝。萧绎打败侯景,收复残破的南京城,把都城迁往江陵。梁朝内乱,宇文泰出兵伐梁,尽取梁、益、雍、荆四州之地,由最弱国一跃变为最强大的国家。在侯景和宇文泰双重打击下,梁朝摇摇欲坠,江南土著陈霸先趁机建立南朝最后一个王国-陈朝。
东魏执政者高澄谋划称帝前夕,被刺死于东柏堂,高欢的二儿子高洋接管高家,逼东魏皇帝禅让帝位建立北齐国。宇文泰心照不宣,不仅未发兵攻打北齐,病危之时弃用其他柱国大将军,改用默默无闻的侄子宇文护辅政,并立三子宇文觉为世子,希望儿子效法高洋建立宇文家族的王朝。